山雨欲来风满楼!
眼下,世界局势正面临“大洗牌时刻”,正如俄总统普京所言:“局势就好似二战前夜”,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掀起滔天巨浪。
11月13日,世界上又有2件大事发生,背后都蕴藏着混乱的阴影。
第一件事,谁干的?印度准军事部队遇袭,7人被杀身亡。
13日上午10时左右,在印度东北部的曼尼普尔邦,印度准军事部队“阿萨姆步枪队”的一个车队,遭到了不明武装组织的伏击,导致7人死亡4人受伤。
据悉,事发地点是当地的一个偏远村庄,遇难者中有一名印军上校,他的妻子和儿子都惨被杀害,另外4名遇难者则都是士兵。
而这,也是当地这些年以来,发生的最严重袭击事故。
对此,怎么看?
第一,印度曼尼普尔邦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凶手恐怕很难被锁定。
须知,曼尼普尔邦位于印度东北部,曾经是一个独立王国,一直到1949年才被迫并入印度。
因此,当地本身的民俗文化就和印度主流格格不入,民族分离运动、反政府武装更是持续不断。
更重要的是,该地区与缅甸、孟加拉国交界,导致两国边境的反印武装也活动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地聚集了数十个武装组织,确定罪魁祸首的难度很大。
第二,又是印度准军事部队,上一次是自相残杀,这一次则是遇伏被杀。
就在5天前,同样是印度准军事部队的中央后备警察部队,就发生过一起“自相残杀”事件,一名士兵手持AK-47,枪杀了4名战友,另遭成3人受伤。
而如今的这支阿萨姆步枪队,则是主要在印度东北部执行任务,比不上规模最大的中央后备警察部队,但也是印度准军事部队的“前三甲”之一。
可无论如何,先是内部军心不稳,后是被外敌轻易伏击,印度的准军事部队可得好好整治一番了。而由此推测,印军的真实实力,恐怕也要让各国有所怀疑了。
第三,最后谈一点,算是给莫迪政府的建议吧。
现如今,无论国内的分离运动,还是堪称惨烈的疫情形势,亦或是龟速复苏的经济水平,印度内部需要应对的麻烦事其实很多。
因此,莫迪政府更应该反省自身、自我革新,真正地为印度民众谋福祉,而不是对周边国家动“歪心思”,继续加剧周边紧张局势。
否则,“朋友来了有酒喝,敌人来了有猎枪”,这句话可从来不只是一句歌词!
第二件事,话里有话?对于白俄罗斯总统的言论,普京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13日,在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尽管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和他通话时,从未称要切断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但“理论上”他可以这么做。
据悉,在11月11日当天,白总统卢卡申科曾提醒欧盟:如果欧盟继续对白俄罗斯施加制裁,必将会遭到反击,白方不排除切断天然气供应的可能!
要知道,仅在2020年,在俄罗斯出口欧洲的所有天然气中,就有约1/5要经过白俄罗斯。
其中,全长超过2600英里的“亚马尔-欧洲”的天然气管道,是最主要的供气途径,且直接通向波兰和德国。
可以说,天然气管道就是白俄罗斯的一张“王牌”,而天然气断供带来的冲击,是任何一个欧盟国家都无法承受的。
因此,对于普京“模棱两可”的表态,简单谈3点。
1,稳坐钓鱼台,普京没忘了给两边“降降火”。
实际上,在接受采访时,普京虽然表示白方“理论上”可以截断天然气。但他同时也强调,俄方并不希望白方这么做,因为这会违反俄白两国的“输气协议”。
显然,普京在刻意地淡化白方的威胁,并且也在安抚欧盟,大有一副“和事佬”的形象。毋庸置疑,事情如果恶化到“断气”这一境地,对俄白欧三方都没有好处。
但无论如何,普京证实了卢卡申科不是在“吹牛”,这就意味着白方的目的也已经达到,欧盟接下来的行动势必会“投鼠忌器”。
2,对欧盟而言,接下来任何一点战术误判,都是“雪上加霜”。
众所周知,由于全球能源供应链吃紧,欧盟的这个冬天很难熬。此前,由于天然气供应短缺,欧洲能源市场已经历过一番剧烈动荡,民众更是怨声载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白俄罗斯的“断气”威胁极具杀伤力,欧盟也必须三思而后行,咽不下这口气也而只能咽。
否则,欧盟如果真打算在11月15日,出台更多的制裁措施针对白俄罗斯,那或许就“没好果子吃了”。
3,对于欧盟的“自讨苦吃”之举,不得不说提醒一句。
要知道,欧盟自身极度缺乏能源,海运油气又不划算,俄欧输气合作本应是“双赢”的大好局面,可欧盟偏偏对俄罗斯及其盟友出手时,却又肆无忌惮。
关键是,欧盟在“反俄”一事上,表现地很没主见,暗地里处处以美国“马首是瞻”。
可一旦遭到反制,又拿不出良好的替代方案,反而会陷入独自难堪的境地。
如此看来,欧盟本可以在美俄博弈中“左右逢源”,可如今一手好牌却被打得稀烂,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