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种烈性传染病的基本消灭或得到控制(续)
(3)疟疾
疟疾是经蚊虫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
在旧中国,疟疾的年发病人数,曾高达3000万人。我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自古以来被称为“瘴疠之地”,是疟疾的高发地区,进入这一地区的人患了疟疾之后,一般被认为是中了“瘴气”。
据世界卫生组织1971年的统计,当时全世界有18.27亿人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有2.5亿人患疟疾,250万人死亡。
新中国建立以后,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除四害”运动,全民动手消灭蚊子,整治各种蚊蝇孳生地,如臭水浜、臭水沟等,多年持续在农村进行“两管五改”工作,使蚊蝇的数量显著下降。与此相应,疟疾的发病率也逐年下降,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疟疾的年发病率已降至万分之五点四四。云、贵、两广等地相继降为“低疟区”。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世界医药界已经发现恶性疟原虫对传统治疟特效药物氯喹产生了抗药性,迫切需要寻找抗疟新药。美国、联邦德国、英国、法国都为此项研究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都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
1971年10月,我国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发现中药青蒿(黄花蒿)的提取物对鼠疟、猴疟有显著抗疟作用,临床试验具有很好疗效。1972年,从青蒿提取物中分离出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是与已有抗疟药物完全不同的新结构类型,用于治疗抗氯喹的恶性疟疾,起效快、毒性低,疗效显著,是我国首先发现的抗疟新药。(当年青蒿素的研发者已获得诺贝尔奖金,而且,诚如该研发者自述,此一重大成果是当时许多人共同协作努力的成果。)
(4)鼠疫
鼠疫又称黑死病,一般先在鼠间或其它啮齿类野生动物间流行,借助鼠蚤叮咬人而造成人间鼠疫,未经治疗的鼠疫病死率高达50%~70%。
在人类历史上有过数次毁灭性的鼠疫大流行,世界
第二次大规模鼠疫,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起源于亚洲西南部,约在1340年代散布到欧洲。这场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人死亡,其中2500万为欧洲人。据估计,中世纪欧洲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死于黑死病。黑死病因其可怕的症状而命名,患者感染后会出现大块黑色而疼痛并且有渗出血液和浓汁的肿瘤,受感染的人会高烧不退且精神错乱。很多人在感染后的四十八小时内就死掉,患者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
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拆堵”。充分说明那时鼠疫在中国流行十分猖獗。据我国部分地区地方志的零星记载:
1856至1900年,云南86个县流行鼠疫,死亡73万人;
1867至1869年,广西北海等16个县,9900人患鼠疫;
1884至1953年,福建57个县、市,71万多人死于鼠疫;
1887至1919年,内蒙古东部,52万人死于鼠疫;
1905至1942年,陕西15个县流行鼠疫,死亡1万多人;
1911至1912年,东北鼠疫大流行,黑龙江、吉林各死亡2万多人;
1910至1913年,中国和印度发生腺鼠疫,死亡数百万人;
1917年,内蒙古流行腺鼠疫,并波及6省市,死亡1.4万人;
1920至1921年,内蒙古第二次鼠疫大流行,死亡9300多人;
1928年,内蒙西部鼠疫流行,死亡3039人;
1929至1950年,浙江鼠疫流行,死亡5576人;
1932至1934年,吉林鼠疫流行,死亡3243人;
1938至1949年,云南15县流行鼠疫,死亡4804人;
1945至1948年,吉林鼠疫再大流行,死亡9181人;
1947至1948年,内蒙东部18县市鼠疫流行,死亡3万多人。
由于鼠疫是通过老鼠身上的蚤类叮咬人体为传播途径,因此,消灭和控制鼠疫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消除鼠害。早在1952年,以反对美国军队在朝鲜使用细菌武器而开始的全国性爱国卫生运动,便将消灭老鼠列为了运动重点之一。1955年冬正式开始的轰轰烈烈的“除四害”运动中,更是将老鼠列为四害之首。直至文革期间,各地培训赤脚医生的“红医班教材”中,仍将介绍和训练学生灭鼠、灭蚊蝇、灭钉螺等害虫的技能和方法作为教材内容之一。经过长期持久不懈的除四害,我国的鼠害大幅度减少,再加上各种其他医疗卫生措施密切配合,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就已经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的流行。
(5)霍乱
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日本的译名叫“虎烈拉”,1820年传入中国。
据伍连德《中国霍乱流行史略及其古代疗法概况》记载:“自一八二零年英国用兵缅甸,一旦霍乱流行,直由海道经缅甸达广州,波及温州及宁波两处,以宁波为剧。次年,真性霍乱遂流行于中国境内,由宁波向各埠蔓延,直抵北平、直隶、山东等省。一八二六年夏由印度传入中国。又自一八四零年由印度调入英印联军,遂造成第三次之霍乱流行”。陆定圃《冷庐医话?卷三?霍乱转筋》中说:“嘉庆庚辰年(1820年)后,患者不绝”。王清任《医林改错?下卷?瘟毒吐泻转筋说》中也说:“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病吐泻转筋者数省,死亡过多,贫不能葬埋者,国家发币施棺,月余之间,共数十万金”。在清代,以光绪十年(1888年)流行最盛。在民国时代,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霍乱流行最广,波及城市达306处,患病者达10666人,死亡者达31974人。
据有关资料,从1820年至1948年的近130年历史中,霍乱在中国大小流行近百次,如1932年的关中霍乱流行,死亡人数达14万人,大量村庄被毁。 1948年前,我国每年霍乱发病人数从数万至10余万不等,患者死亡率高达30%以上。
更有甚者,据有关资料,1943年发生在我国鲁西地区的霍乱大流行,系日军731部队投放霍乱病菌所造成,死亡人数达42.76万人。
新中国建立以后,通过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保健措施得到很大改善,加上各种卫生防疫措施,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霍乱在我国就已基本绝迹。
更值得一提的是,霍乱在世界历史上曾发生过七次世界大流行,前六次的霍乱世界大流行,都发生在旧中国时期,每一次都严重祸及到中国。1961年,出现霍乱第七次世界大流行,这次起于印度尼西亚,然后传到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1970年进入非洲,百年不见霍乱踪影的非洲从此深受其苦。而这次霍乱的世界大流行,由于中国大陆全民动员的爱国卫生运动,竟未遭受波及。
霍乱至今仍然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检疫的三大传染病之一。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霍乱患者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称,它是对全球的永久威胁,并说“威胁在增大”。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说,1991年霍乱袭扰拉丁美洲,一年内就有40万人发病并有4000人死亡,仅秘鲁经济损失就达7.7亿美元。2001年非洲霍乱患者占了全球的94%。专家认为,霍乱之所以多年后卷土重来与环境恶化、卫生设施落后、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
近年来,我国新疆等地也发现了霍乱病人。有人认为,这可能是霍乱第8次世界大流行的征兆。
(6)天花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列性传染病。据维基百科资料估计,仅二十世纪的100年内,全世界死于天花的人数就可能高达3亿至5亿。在旧中国,天花也是肆虐人间、为害很广的一种传染病,甚至清朝的顺治皇帝也是死于天花。
天花在世界上绝迹,首先应归功于18世纪的一位英国青年爱德华·琴纳,是他发现了接种牛痘来预防天花的办法。但是,这一重大的医学发现却需要一定的国家制度来配合推行,这就是直到二十世纪,全世界仍有数亿人死于天花的原因。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就是靠着党和国家对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视,在全国范围内连续10多年宣传、动员并免费给全体城乡居民接种牛痘,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已宣告天花绝迹。天花在全世界绝迹的时间是1979年10月,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直至1967年,全世界仍有1500万人感染天花,其中200万人死亡。而我国的天花绝迹时间早于世界十几年,而且发生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最多、当时医疗资源相当贫乏的发展中国家,不能不说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7)其他
其他多种烈性传梁病,如结核病、回归热、斑疹伤寒、黑热病、脊髓灰质炎、麻疹、乙型脑炎、脑膜炎、白喉、百日咳、等等,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期,也基本消灭或得到控制。
多种烈性传梁病在我国的基本消灭和得到控制,挽救的生命应数以千万计,甚至上亿。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的国家,在不长的时期内,能够做到这一点,应该归功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体得益于以下几点:
1、 在卫生工作中全面贯彻了以预防为主的正确方针;
2、 开展了全民动员的爱国卫生运动;
3、 广大医护工作者、卫生防疫工作者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