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33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对金国的残余势力进行了最后的进攻。所向无敌的蒙古大军在三峰山大败金军35万,横扫整个河南。与此同时,蒙古大军在河南地区大肆杀戮,成千上万的百姓沦为蒙古贵族的奴隶,可谓惨不忍睹。
在这次大规模进攻以前,中原本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但经此劫难之后,中原在没有恢复往日的繁华,从此一蹶不振。公元1234年,南宋曾试图收复河南地区,却发现该地完全变成了“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的无人区。最终,宋军因粮草不济而被蒙古人击溃。
对于这场人间惨剧,史书曾多有记载,但关羽当时普通人的命运,却鲜有记载。2002 年11 月30 日,元代刘氏祖宗大碑出土于荥阳市贾峪镇白草岗村刘坟洼。而在这座石碑上,记录了刘氏一族在蒙古入侵中的苦难经历,读之令人鼻酸。
首先,这座碑文提到,刘氏一族本是郑州荥阳人:
“夫刘氏初祖者,郑州荥阳人也。”
在金朝时,刘氏的祖辈皆为良民,可谓是“刚毅正直”,“内严外明”,“不生贪利之心,常有济人之愿”。然而,刘氏一族的安定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1232年,壬辰年间,蒙古大军侵入河南,凶悍的铁骑肆虐于中原,造成了惨重的杀伤。为了满足蒙古贵族对于奴隶的贪欲,大量百姓沦为俘虏,最终成为男女蒙古贵族的所有物。对此,刘氏祖宗大碑是这样记载的:
大金壬辰兵革,谓其诸亲曰: 桑田变海,万民离散,未知陵谷迁变后,能得几人/全家存焉。身不由己,哀痛感伤。遂随大朝兵马北渡黄河,前到元州寓居。诣於/大朝戊戌,挈家老幼……
简单翻译来就是,在金国壬辰年,大朝(蒙古)攻占河南,导致良田变为丘墟、万民离散,平民百姓可谓百无存一。而剩下的,都随蒙古北渡黄河,成为蒙古贵族的奴隶。而刘氏一族,包括老幼,都被掠夺至元州(今天北京通州附近),距离故乡已有千里之遥。
根据史书记载,这次大范围的、“鼻梁为奴”的行为,被称为“大括民”。《元史·太宗纪》卷二还有如下记载:
太宗(窝阔台) 五年(1233 年) 癸巳“秋八月, (窝阔台) 猎于兀必思地。以阿同葛等充宣差勘事官,括中州户,得户七十三万余”。
而且这还不算,《元史·太宗纪》还记载:
太宗( 窝阔台) 八年(1236 年) “夏六月,复括中州户口,得续户110 余万”。
窝阔台前后两次在中原“括民”,共有183万户良民被俘虏。他们大多被分配给蒙古太后、皇子、公主、驸马做奴隶,、充兵源,身份低下,生活的悲惨可想而知。
根据墓碑记载,刘氏一族在元州整整生活了65年,当初的少年刘源等在戊戌年(1269 年),元成宗铁穆耳大德二年,与同姓同乡人一起从元州回到故乡荥阳白操岗老家,此时刘源应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当年北徙抛下的老、弱、伤、残的亲人都早已去世,有的尸骨尚未埋葬。
对于古人来说,远离祖坟、客死他乡是最不幸之事。为了将惨死亲人的魂魄召回故乡,刘源才会张罗一年,召集族人重立祖坟,并提议在坟茔中立碑纪念。而这座祖坟的碑文,以平实的语言控诉了蒙古贵族对中原百姓的屠杀与奴役。直到今天,当笔者阅读此段文字,都感到愤慨不已。正如碑文中所说:孝思哀瘛,哭恸比怜,顾后无比,瞻前绝伦。
正所谓: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蒙古大军在河南倒行逆施,中原百姓绝不会忘记这个仇恨。
公元1344年,河南爆发洪水,治水民工“正巧”挖到一个独眼石人,正好应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语言。就这样,中原百姓皆揭竿而起,史称红巾军起义。
1357年,红巾军攻占了旧宋朝都城——开封,并宣布宋朝已然复兴。随后,红巾军以中原为根本,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北伐。三路红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大半个中国。除此以外,他们还杀入大漠和高丽,焚烧了元朝的上都。正所谓“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曾经作威作福的蒙古贵族,如今也尝到了血与火的滋味。
红巾军起义失败后,朱元璋接过了他们的义旗。1368年,加冕为大明皇帝的朱元璋,向蒙古贵族的老巢——大都发动最后的进攻。最终,盘踞中原和幽燕地区一百多年的蒙古贵族,终于被赶回了大漠老家。就这样,朱元璋为中原百姓报了父祖之仇,真不愧是拯救中华的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