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缵宗,字孝思,一字世甫,号可泉,一号鸟鼠山人,明代陕西布政使司巩昌府秦州秦安县(今甘肃秦安县)人。生于宪宗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九月三日(公元1560年9月22日)于家。
可泉出身书香之家,祖父胡琏曾任南皮(今河北南皮县)知县,父亲士济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儒生,长期任双流(今四川双流县)县学教谕,代理双流县事。
可泉幼受庭训,十分勤奋。面对母亲早逝,继母苛薄,苦乏灯油的境遇,请姐用口衔油掌灯,常过三更才释卷,攻读不缀,学业日有精进。二十一岁时赴西安参加乡试中举人。
学优而仕。武宗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胡缵宗二十八岁,考进士中三甲第一名。按科举制度,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可直接授官,其余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散馆后,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因当时大学士焦芳之子焦黄中二甲第一,焦芳急于让儿子作官,请宦官刘瑾作主,特授焦黄翰林院检讨。为掩人耳目,胡缵宗一并破例授检讨,开始步入仕途。
可泉入仕屡迁。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刘瑾谋反被诛,受牵连谪为嘉定(治所在今四川乐山县)判官。八年(公元1513年)升潼川(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知州。十年(公元1515年)诏为南京户部湖广清吏司员外郎。十三年升郎中。十四年调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郎中,不久出任安庆(治所在今安徽安庆市)知府。世宗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调任苏州(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知府。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升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七年调任浙江布政使司左参政。十年调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十五年(公元1536年)升河南左布政使。同年12月升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十七年总理河道。十八年3月,调任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兼治河道。嘉靖十八年12月,官署失火,可泉引咎乞归,结束了仕宦生涯。
胡缵宗从仕三十余年,勤政爱民,得时人景仰。任潼川知州,“礼民爱士,著于一时”。在安庆三年余,“开吴塘乌石堰,溉民田”,大力恢复因宁王朱宸濠叛乱遭受破坏的衰败经济,“抚绥安辑,民以大苏。”调苏州知府,安庆百姓沿途相送,“攀辕垂涕而遏之者以万计”,数百艘船送其直至江苏京口(今镇江)。
他守苏州四年,有惠政、多建树,皇帝敕封其“中宪大夫”吴人谓其“廉洁辨治”,“名与况钟颉颃”,名士多以诗赞胡。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宰相职)王鳌誉其:“画船五宿澄波里,千古风流始属公”,曾以白居易喻赞云:“自从白傅来游吴,直到君侯两似仙”。可泉重修吴中胜景虎丘,大宴名士,文征明、祝枝山等皆到宴。“金陵三俊”之一顾类在《观郡守胡公所开虎丘新迹》中赞:“胡公绝代才,宰物有精识。剖符镇全吴,挥霍破余力。.奕奕千载名,永以重吾国。”文征明即席有“斜日离离宾客乱,好修故事续欧阳”句;祝枝山以《次韵郡守胡公太湖二首》:“封疆何计吴越限,光景长涵尧舜天。白鸟舞波摇空日,骊龙归洞落腥烟。”讴歌了胡之惠政。去苏州,吏民共立“去思碑”以资怀念。
山东巡抚任内,可泉开修莱河,便民灌溉。面对鲁王恣横,他曾“上疏弹劾”。总理河道,又组织疏导考城(今河南兰考县)黄河支流,大大减轻了归德(今河南商丘)、睢州(今河南睢县)一带的水患。任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逢河南饥荒,他极力向朝廷求助,得救荒银二十万两救济了灾民,百姓呼声一片。
可泉礼贤下士。据清人王应奎《柳南随笔》,他在苏州时,所辖常熟县有一名士李在(字虬轩),“以高才生为胡公缵宗所知,以时务,每谒见,必送至门外。偶于赤日中立讲,李汗下,胡公命左右为之张盖(伞),他日特置一青盖张之。县令某,特为置程子衣以别于诸生,每入见言事,县令望门外服是服者,辄倒疑迎之”。上行下效,一时吴地俊才云集。
可泉一身清正,满腹抱负,但命运总与他作对。《明史·刘传》载,他任河南巡抚时,世宗到承天府(今湖北安陆县)谒显陵(世宗生父朱陵)路过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因知县王联接驾不周,胡重答之,王联怀恨在心。后王为户部主事,犯法当死。时世宗喜奸告,王联伙同其父王良,告可泉迎驾诗“穆王八骏空飞电,湘竹英皇泪不磨”句有“怨望咒诅”意,世宗大怒,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4月将已归里十年七十一岁的胡缵宗被捕下狱。在狱中,可泉取锦衣及柱械之类,作《制狱八景诗》以抒其志,并挈笔叹曰:“作诗当死,不作诗,得免死耶?”幸得大学士严嵩、陶恭诚力救,刑部尚书刘公断,杖三十消籍为民遣归。出狱时谢榛贻有诗云:“白首全生逢圣主,青山何意见骚人。陇云朝度乡关近,渭水晴分草树新。”
清代朱彝尊谓:“当永陵南巡,作诗纪事,……用事殊不伦。乃刻之于石,致谗者之口,其得免死,幸也。”
胡缵宗博览群书,鉴别今古,文章导源六经、肆以秦汉,于史长于方志,诗歌讽喻时弊、吟民疾苦,与李梦阳同为明代甘肃两位著名作家。
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秦汉文序》、《愿学编》和《杜诗批注后序》等文论中,多次阐述了这个观点。他对汉文唐诗推崇备至,强调为文当自太史公始,为诗当以李杜诸公为师。立论高远,切中肯繁,诚为真知灼见。
可泉为文始终贯彻自己“文必秦汉”的宗旨,散文文辞优美,气脉流畅,情景交融,读之令人神采飞扬;论说文气势凌厉,形式多变,观点卓异,读之令人耸然动心。可谓得太史公真谛。其《卦台记》,介绍卦台山邻周后,对台之高下、俯仰、吞吐、浮沉进行了一一勾划,对研究当时卦台山风土人情及伏羲文化具有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在《梅林咏引》中,先写梅岭之梅,继而写游梅岭时的情景,最后由景生情而发感慨,寥寥数语,令读者悟其全意。《竹屋说》一文以竹喻人,陈述了“竹不宜于人,而宜于君子。君子不宜奇花异卉,而宜于竹”的观点,抒发了其秉直不阿的情怀。其《观斋对》又以客与黄子对答的形式,介绍了万物为心、八极为目的观道之术,阐发了身在斋中、心观斋外,不为物诱、不与世蔽的修身养性之道。
《雍音序》是他为自己所著《雍音》作的序。文中依据大量的资料,叙述了古雍州诗歌产生、发展的过程,论述了雍音“穆穆然”、“雍雍然”的基本特点,提出了“音也者,饮也,刚柔清浊和而相饮也”的观点。
胡缵宗著述甚富,有《愿学编》、《鸟鼠山人小集》、《鸟鼠山人后集》、《西涯翁拟古乐府》、《拟汉乐府》、《近取编》、《巩郡记》、《仪礼集注》、《春秋集传》、编有《秦汉文》、《雍音》、《读子录》、《胡氏诗识》、《唐雅》、《汉音》、《魏音》等。任检讨时,曾修《孝宗实录》。所撰安庆、苏州、巩昌、秦安、秦州、汉中诸志,明人评价“均与当时武功朝邑齐名,而雅谈过之。”其《鸟鼠山人集》18卷、《乐府》4卷、《近取编》4卷收入《明史·艺文志》,部分作品还被《四库全书》收录。
胡缵宗诗的成就高于文。《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存目《鸟鼠山人集提要》说:“其诗激昂悲壮,颇近秦声。无妩媚之态,是其所长;多粗励之音,是其所短。”持论公允。
他的诗多反映现实,以表现劳动人民疾苦、讽刺揭露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和歌颂祖国河山为主。
可泉性耿介,敢于击伪抨诞。明武宗朱厚照常离京东游西逛,“时车驾所至,近侍多掠良家女子以充幸御”。他在《拟古杂诗》(其三)中对其进行了大胆揭露:“惊喜君王至,西华夜启扉。后车三十乘,载得美人归。”
清代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曰:“鸟鼠山人是诗直书其事,亦取祸之萌也。”“当永陵南巡,作诗纪事,……用事殊不伦。乃刻之于石,致谗者之口,其得免死,幸也。”
免官归乡,他心逸神安,写了不少描绘家乡风物的诗,表达了无比热爱乡土的浓厚感情。他的《可泉歌》(可泉在今秦安县)是一首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长诗,是其诗中的佳作。以可泉为号就缘于此。他在《可泉》中写道:
“九龙山半出吾泉,泻玉鸣金到陇川。
茅屋数橡荫梧竹,沙溪一曲抱桑田。
秋芹郁郁擎朝露,春韭离离驻夕烟。
引鹿时寻发源处,三台七斗自渊玄。”
在苏州,可泉与“吴中四才子”文征明、祝枝山、唐寅、徐祯卿及大书法家王宠弟兄过从甚密,在太湖边留下了很多轶闻佳话。其在怀念王宠的诗中写道:
不见王生年复秋,
阳春白雪思悠悠。
洞庭渺渺看云坐,
海涌青青系航游。
摩诘有诗皆入画,
仲宣能赋独登楼。
江东渭北堪回首,
华发庭闹醉未休。
后来,王宠之兄王履约,整理出版了王宠诗文集,胡缵宗“义不容辞”的写了序言,他认为王宠虽“不获售一第以卒”,但“古人以不显仕为百世士,如孟浩然、如陆龟蒙,其名等山岳,奚以售功名为哉?”正因为有文征明写墓志铭,胡缵宗为其诗文集作序,王宠死后不到十年间,海内知名,文、胡二人功不可没。吴中名士都玄敬,早年与唐寅、文征明、祝允明等十分友善,时人称之为莫逆之交。可是在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会试时,都玄敬却告发弹劾唐寅有舞弊之嫌,结果导致唐寅入狱受尽了严刑拷打,正如唐寅自述的那样:“天子震赫,召捕诏狱,身贯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涕泗横集。”后唐寅昭雪出狱,谪为吏,耻不就,且誓与都玄敬永不相见。玄敬虽在当年中了进士,但急流勇退,乡居十三年,贫病交加而死。其下场与唐寅一模一样。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九月廿二日,都玄敬卒于家,他生前郑重委托胡缵宗为他撰写墓志铭,及卒之日,胡慨然应允,赞其为吴中贤士。次年唐寅的弟弟唐申为其兄修墓立碑(寅病逝于嘉靖二年十二月)。特请胡攒宗题字,可泉大书“明唐解元之墓”,右题“中议大夫赞治尹直隶苏州府知府天水胡缵宗书”。胡先为都玄敬撰墓志铭,又为唐寅书写墓碑。意在通过他而沟通二人的误解,使二人在九泉之下言归于好。胡进宗这一举措,必将传为千古佳话。
胡缵宗的书法深受“二王”书风影响,对晋唐诸家涉猎甚广,注重妍美,内敛法度,结体妍丽,点画遒劲,潇洒超逸,酣畅淋漓,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把他的书法作品置诸文征明、唐寅、祝允明、王宠之间,毫不逊色。反倒是这四人的壁窠大字及榜书与胡缵宗相比,在力能扛鼎、大气磅礴上差了许多。他推崇王羲之、颜真卿。提倡“表里相合”,即书法作品的内容美和表现形式美。他曾写篆书让人刻之于石,后反复谛视,觉得不美,又下令让人磨去,深具自知之明。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后言》中云:“胡孝思尝为吾郡守,才敏风流,前后罕丽。公暇多游行湖山园亭间,从诸名士,一觞一咏,题墨淋漓,遍于壁石。”他的墨迹多见于名山大寺。山东曲阜孔庙正面第一坊至今挂着他书写的巨匾“金声玉振”,胡还写有巨匾“万仞宫墙”,悬挂在“仰圣门”上,结果,乾隆皇帝命人撤去,换上了他写的隔额。江苏镇江摩崖有“海不扬波”;甘肃天水伏羲庙门悬其书匾“与天地准”,秦安县城北兴国寺有题寺额,又题“般若”二字于殿门。天水麦积山碑碣和玉泉观天靖楼碑碣中,都有他的题诗。墨迹《早朝诗》,浑圆劲健,风骨天纵,格调雄奇,木刻版至今在民间流传颇广。
胡缵宗还在文化出版事业上做出了惊人成就。他自己的著作刊行了十二、三种,他每任一地官员,首要任务便是兴学敦俗,大力发挥出版物的作用。经他主持刊刻的文学典籍达二十余种,其中最享盛名的便是在明嘉靖六年在苏州所刻的大型古籍《艺文类聚》,在明代出版史上写下了最为辉煌的一笔。不仅如此,他还鼓励其他人刻书。经他作序,而他人刊刻的大型书刊亦有十四、五种。说他是明嘉靖年间,陇上最杰出的出版家,一点也不为过。今日我们纪念他,应当歌颂他作为文学家、书法家、出版家的卓越功绩。
程凯、董晓明文;
王小军编辑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