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我最近沉迷了一部很牛逼的国产剧,一开始要不是看正午阳光出品,可能都不会点开,但我现在满脑子都是西海固,前几天做梦都在大戈壁上种蘑菇,水花嘴一瘪我就想哭,为啥这部剧的集数只有23而不是55??
现在额一个南方人说话一股大西北味道,同样看过这部剧并觉滴很赞的小伙伴可以在弹幕里跟我互动一哈。
最重要的是,套用网友的话,这部剧终于让我相信,爱国不需要手撕鬼子了。
看了一集你就会明白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剧情真实,演员演的真实,服装化妆道具上都完全力求真实。
这是山海情里面的服装,哦不,有时候也可以没有服装。村民太穷,兄弟三人穿一条裤子,谁出门办事谁穿上,在家里的那人就光着屁股。
这是山海情里的化妆,直接往演员脸上灌黄土:
这是山海情里的装修,看上去踢一脚整个就要塌了。
那山海情里面所描述的宁夏荒漠在90年代到底有多荒呢?联合国曾描述这个地方不适合人类居住,也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
更有亲历的扶贫工作者在网上讲述当时的真实场景,村民住窑洞,永远浑浊的水,顿顿洋芋没有菜,喝水困难洗澡困难。
剧中的西海固,是宁夏中南部的一个地区,是西吉县、海原县和固原县三县县名首字的简称,这里不但位于荒漠,而且地处山区,远离城市和交通干线,可以说是偏远地区里面的偏远地区。
所谓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天上没只鸟”
但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地方,这里的居民也从未想过搬离,更不想离开自己的根。
整部剧的剧情,就是村干部带领着这一批贫困居民,前往新的家园开荒拓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通过生态移民的方式进行扶贫。
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像是中规中矩的献礼片,领导英明,村民能干,那你就太小看正午阳光了。
这部剧从一开始,就把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各种扶贫现实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了大家的面前。
他们要开荒的玉泉营虽然距离城市比较近,而且是平原,但是当时还是完全没有开发的地区。为了脱贫,移民们一家老小拖了全部家当走了7天7夜才到目的地,中途还要受到像刀割一样的沙尘暴的攻击。
好不容易到达玉泉营后,新村里没水没电,蚊子咬个包有拳头那么大,关键村民还没有房子,要自己盖。
很多村民一看玉泉营条件如此恶劣,纷纷连夜逃回了老家,情愿在老家当家里蹲,也不愿意出来受苦。任凭村干部如何画饼未来:电会有的,水也会有的,也不管用。
”未来这个好,未来那个好,未来是啥嘛,未来就是还没有来嘛,啥时候能来,谁又能知道呢?“
在这群开荒者面前,最大的挑战不是自然的险恶,而是对未来希望的消逝,是失败情绪在群众中的蔓延。
从人和自然的搏斗,上升到了人和自己的搏斗。
虽然屏幕中展现的,是荒芜的黄土,为生计发愁的村民和他们流利的西北方言,但它讨论的话题,却是极其宏大的:恪守传统还是谋求变化,服从命运还是坚持信念,停滞还是发展,生存还是死亡。
甚至可以说,它的立意和流浪地球是非常相似的:都是人们放弃行将就木的旧家园,踏上一条前往新家园的未知旅程。这条道路无比艰辛,而支撑着人们前行的,只有对未来的信念。
一个是满天尘土的黄土坡,另一个则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但他们都讲述了一个非常当代中国的故事:只有变革才能自救。
大家知道不,就在《山海情》上映的前一月。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省内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至此,我国实现了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离极端贫困。也就是说,2021年的中国,贫困县已经走进了历史。
何谓极端贫困,据世界银行2018年的数据显示,每日收入低于1.9美元(相当于12.2人民币)
就是极端贫困。
而就在短短40年前,我们国家贫困率还在88%。也就是说,当时10亿中国人里面,有差不多9亿生活在贫困当中。这数字在2015年,变为了0.7%,今年终于归零。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过如此多的人,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生活状况得到了如此跨越性的提升。
山海情的几乎所有故事和细节都能找到原型,而正是这些科学家、干部、老师的辛勤奉献,才最后让我们的贫困镇数量下降到了零。
第一集就出现的基层扶贫干部张树成,为了移民小镇可以通电忙得不可开交。在现实中,他的原型是宁夏闽宁镇党委书记李双成。和剧中一样,李双成为移民小镇的建设呕心沥血十多年,最后在2004年不幸因为交通事故去世。
姚晨饰演的吴月娟主任,原型是林月婵主任。她作为福建的干部,主要负责对口宁夏的帮扶工作。从1997年到2007年的十年间,她一共到访宁夏40多次。每批援助宁夏的干部都由她亲自送去,亲自接回。
在她的努力下,闽宁镇进行了无数的扶贫项目,从山坡改梯田到井窖建设。从劳务输出,到引进菌草种植。从盖医院,到招老师。
剧中给村民带来菌菇种植技术的凌一农教授,原型是林占熺教授。90年代,林教授带着自己的菌草种植技术来到宁夏推广,手把手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而现在,他的种植技术不但在全国推广,而且推广到了100多个国家。
90年代,当这些干部教授工作人员来到闽宁镇的时候,这里沙尘遍野,土质恶劣,没有水源。
而现在的闽宁镇,则是这个样子的:
曾经的戈壁滩变成了现代化的村镇。几十年前扶贫干部脑中绘制的图景,现在都已经实现。6万多名曾经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农民走出大山搬入闽宁镇,通过移民搬迁完成了脱贫之路。
1996年我们国家就开始了东部发达省份对口帮扶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省份的扶贫协作。除了宁夏和福建的这对CP之外,还有天津帮扶甘肃的9个县市,上海对口帮扶云南,浙江和广东帮扶四川等等等等。
东部省份的干部来到西部,带去的不只有经验,更有招商引资的关系和渠道,在当地建设起了可以自给自足的成熟产业。
也是这些人的努力和奉献,2010年,我国位于贫困县以下的人口终于跌破了1亿人。
很多同学可能不知道,扶贫这件事情是越做越难的,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依靠市场的力量,城市人口得以找到工作、改善生活。而2010年后的这些贫困人口,则大都生活在交通闭塞的地区,脱贫的工作非常艰辛。
2013年,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怎么个精准法呢?当时全国所有的贫困户,都有详细的资料记录在案。
中国832个贫困县,12万多贫困村,每一个村都有一个3-5个人的扶贫小组,每一户每一户地了解情况,进行帮助,最后能让这些村民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脱离贫困。每一个扶贫工作人员都会与帮扶对象建立起私人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而对于贫困县的主要领导人,不脱贫也不能离开岗位。
在一些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国家采取的是就地帮扶,发展生产的方式。
比如海南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如果居民缺钱,就帮助他们申请小额贷款,如果缺技术,就组织学习农业养殖业等技术,如果房子年久失修,就帮助危房改造。除此之外,还帮学生申请助学补助等等。都是非常鸡毛蒜皮的小事。
而对于像宁夏西海固这样地处偏远,不利于现代经济发展的地区,国家采取的办法是动员搬迁宣讲,进行异地搬迁安置,把贫困人口搬移到其他条件较好的地方。
你真的无法想象中国一些村子环境的恶劣。比如四川凉山州的阿土列尔村,村庄在一个悬崖之上,村民们每天进出都要爬一段垂直800米的悬崖。
想象一下,如果村民家里买了彩电、冰箱等家具,也只能徒手背上山…虽然政府后来给村子安装了钢制的梯子,但其实也没解决根本问题:这里其实压根就不适宜现代人居住。而他们的祖先之所以住在这里,完全是为了躲避战火。
最后,阿土列尔村的344位村民全部都搬到了县城居住,家附近超市、小广场、学校、篮球场一应俱全,家中必要家电也由国家配齐。
阿土列尔村现在则作为特色旅游项目被保护了起来,主要用作体验山村文化的旅游景点。所有人都找到了自己最合适的位置。
去年年底,纽约时报甚至发表了一篇讲述中国扶贫工作的文章,扭捏地正面报道了中国的成就。
他们去采访了甘肃的结元村,当地村民说,有的人得到了母牛,有的人得到了小群的绵羊,政府还派人修了一条通往镇里的路,为村里最贫困的居民造了新房子,并将一所旧学校改造为社区中心。
连精通春秋笔法的双标大师纽约时报都找不出黑点,只能旁敲侧击地说一说中国为了扶贫投入的成本比较高昂。
2018年,世界银行主席Jim Yong Kim骄傲地表示:过去25年,有超过10亿人摆脱了极端贫困,全世界的贫困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但他没有说的是,这10亿人里面,绝大部分都是中国人。而剩下其他亚非拉国家脱贫的人口,也都在不同程度得到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辐射作用。也就是说,中国是凭借一己之力让全世界的贫困人口得到了骤降。
消除贫困,不只是吃穿不愁那么简单,也不只是收入多几块钱那么简单。
扶贫是一切人权的基础,解决贫困,我们才有资格谈论其他的权利。
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的贫民窟,女孩子第一次来月经之后就会去出卖自己的身体、怀孕,生子,这对于她们来说是填饱肚子的唯一出路。
在索马里的乡村,年轻的男性除了当海盗出海碰运气,没有别的出路。在海地,婴儿夭折的概率是5.3%,也就是每20个婴儿,就有一个夭折。
他们的悲剧都是不同的,但悲剧的原因却是相似的:贫穷。因为贫穷,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因为社会贫穷,滋生出了恐怖组织。因为国家贫穷,无法提供基础教育。
外国媒体说起中国崛起的时候,总喜欢在纪录片里面放航母,放上海浦东的高楼,还有四通八达高铁网络的画面。
但这些都是中国强大的表象,是最外露的东西。他们不知道,并不是因为造了航母中国才强大了,而是因为我们强大了,才有能力航母下饺子。
支撑中国强大的背后,是一个个扶贫的基层工作者,是枯燥乏味的移居政策,
是抱有决心的国家,
更是无数在荒漠平原上开垦良田的农民群众…美国依靠金融和科技立国,日本依靠自己的制造业,而中国的基本盘,就是每一个为付出血与汗的人民。
印度想要学习中国的崛起,最难的不是去抢下深圳华强北的手机制造业务,而是用一个极其坚定的决心去推动一个横跨30年,乃至40年的扶贫计划,不论艰险和阻力,虽千万人吾往矣。
让9亿人脱贫的国家,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