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北京。晴,-2-10℃。
北风微风
空气质量指数:97
今早下楼时,我瞥见窗外的大构树叶子已经快落尽了,只有寥寥几片还挂在枝头。其实,它的叶子大多还是青黄相接的,并没有完全变黄。想来是昨天的风太大,持续时间又长,将它提前吹秃了。没了茂密的树叶遮挡,视野开阔多了,但也显得萧瑟,特别是在天气不好的时候。
今天是11月14日,周四,这一周还剩下一天工作日,而2019年只剩下1个半月,我桌子上的台历只剩下两页未翻(这本台历有13页,从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看看它,我顿时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这本台历是别人送的,过一个月我就翻一页,上面标了星期、阳历和阴历的日期以及节气和节假日。我会重要的日期上做记号,还会写一些简单的计划。
虽然手机上也有日历软件,可以做各种记号,不过我只有在查询日期时才会打开。而台历则更为直观,还可以写写画画,所以我每年还是会用一本台历。而且,翻着台历,更有时间流逝的观感,不然,我总是觉得时间是个虚幻的概念,只能从每天的日升日落中感知到这一天是如何过去的,只能从花开花落、草木生长和枯萎中察觉季节的变换。
说起台历,我想到了之前在奶奶家看到的老黄历。奶奶家的厨房里挂着一本老黄历,是过一天就翻一页,或者撕一页的那种,更有时间流逝之感。这一天过去了,就撕掉了,没办法翻回去看,甚至都想不起来那一页长什么样子。我们过日子不也是这样吗?我就经常无法想起来前几天到底做了些什么,即使努力去想,大多细节也是再也无法回忆起来的。
老黄历上除了农历和阴历的日期、星期,还有许多丰富的信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上面会给出某一天宜做什么和忌做什么的建议,比如宜嫁娶、搬迁,忌出行、破土之类的,虽然可能有人会说这是迷信,但我觉得看看也无妨,挺有意思,我也没有见过有哪个人是完全按照这些建议来行事的。
除了老黄历,以前家里最常用的是挂历,自然是挂在墙上的。通常上半部分是某女明星的照片或者某厂家的宣传照,下面是一个月的日历,过一个月就翻一页。用完的挂历不会扔,新学期开学时,去年的挂历就会用来包书皮。现在想想,我居然完全记不起来我们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用挂历的了。
大概自从智能手机普及之后,纸质的日历就慢慢被遗忘了。但近年来,我在市面上又见到了许多有趣的日历,像故宫日历、物种日历、单向历等,颇受年轻人的喜爱,它们除了具备日历的功能之外,还被赋予了附加价值,比如科普文物和动植物知识、给人精神安慰等等。就像老黄历和挂历是过去那个时代的印记一样,它们也会成为这个时代的记录吧。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