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坦克故事
cz2f运载火箭简介中国运载火箭全家福
长征一号
“长征一号”(CZ-1)是我国首枚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是为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
长征一号火箭于1965年开始研制,起飞质量81.5吨,起飞推力约104吨,箭长29.46米,最大直径2.25米。1970年4月24日,它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奠定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展的基础,拉开了中国进军太空的序幕。自2016年起,我国也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长征一号火箭共执行过两次发射任务,均取得圆满成功,其中第二次发射是在1971年3月3日,成功把实践一号科学试验卫星送入轨道。目前,该火箭已退役。
长征二号
“长征二号”(CZ-2)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是我国第一个大型运载火箭,用于发射低轨道重型卫星。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航天返回技术和航天遥感技术的国家,这对加强我国国防力量,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该火箭长32.6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19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8吨,推进剂使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它是中国运载火箭的基础型号,共执行过4次发射任务。以长征二号火箭为原型,先后研制出长征二号甲、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E、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形成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目前,“长征二号”已退役。
长征二号E(长二捆)
长征二号E(CZ-2E)(以下简称“长二捆”)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是我国第一型捆绑式运载火箭。它是在加长的长征二号丙火箭周围捆绑4枚2.25米直径助推器的火箭,全箭长49.7米,一、二子级直径3.35米,卫星整流罩最大直径4.2米,起飞质量46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9.2吨。
上世纪80年代,长征系列火箭进入国际发射市场,我国把研制大推力捆绑式火箭提上日程。1988年,我国和美国休斯公司草签了用长征火箭发射美国制造的澳大利亚通信卫星的发射合同,同年12月,“长二捆”火箭进入研制阶段。
经过了18个月的奋战,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火箭不负众望准点起飞,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长二捆”火箭的研制成功,使我国首次突破助推火箭的捆绑技术、首次研制成功推进剂利用系统和大型发射台等36项关键技术,为我国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该火箭已退役。
长征三号
“长征三号”(CZ-3)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它是以长征二号丙火箭为基础加氢氧第三级组成的三级液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有效载荷。
该火箭长44.56米,一、二子级直径3.35米、三子级直径2.25米,卫星整流罩最大直径3.0米,全箭起飞质量204吨。
长征三号火箭于1984年4月首次飞行成功,将“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在1990年4月,它首次执行外星发射任务,成功发射了“亚洲一号”卫星。在此之后,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了包括“亚太一号”卫星、“亚太一号甲”卫星、“风云二号”卫星等多颗国内外卫星。目前,该火箭已退役。
长征二号丙
“长征二号丙”(CZ-2C)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两级液体运载火箭,火箭长43米,一、二子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约242.5吨,主要用于发射低轨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长征二号丙火箭于1982年9月首次成功发射,以它为基础,我国又研制了长征二号丙/SMA、长征二号丙/SM火箭。长征二号丙系列火箭主要承担了我国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探测一号、探测二号、海洋一号卫星、环境一号卫星和美国“铱”系列通信卫星等发射任务。
长征三号甲
“长征三号甲”(CZ-3A)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三级低温液体运载火箭。火箭长52.5米,一、二子级直径3.35米,三子级直径3.0米,起飞重量约243吨,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能力2.6吨。
长征三号甲火箭主要承担了风云气象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和“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的发射任务,自1994年2月8日首次发射成功以来,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
目前,由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火箭组成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是我国高密度发射的主力火箭。
长征三号乙
“长征三号乙”(CZ-3B)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一种高轨道大推力运载火箭,它是以长征三号甲火箭为芯级,在其一子级上捆绑了四枚助推器,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亦可进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其它轨道卫星的发射。
该火箭长56.5米,芯一、二级直径3.35米,芯三级直径3.0米,单个助推直径2.25米,起飞重量约456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5.5吨。
长征三号乙火箭是我国用于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主力火箭,主要承担了委星1号、巴星1R、尼星1R、W3C、亚太七号、中星十一号、中星十二号、玻利维亚星等国际国内通信卫星和“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发射任务。
长征三号丙
“长征三号丙”(CZ-3C)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它是在长征三号乙火箭基础上减少了两枚助推器而形成,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
该火箭长56.5米,芯一、二级直径3.35米,芯三级直径3.0米,单个助推直径2.25米,起飞重量约34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3.9吨。
长征三号丙火箭于2008年4月25日首飞成功,近年来主要承担了“天链一号”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和“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等发射任务。
长征十一号
“长征十一号”(CZ-11)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新一代固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快速机动发射应急卫星。
该火箭全长20.8米,重58吨,起飞推力120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350公斤,低轨运载能力可达700公斤。主要用于满足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应急情况下微卫星发射需求。该火箭接到任务命令后,24小时内完成星箭技术准备和发射任务,其中在发射点的发射准备时间不大于1小时,具备“日发射”能力。
2015年9月25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第一型固体运载火箭、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火箭——长征十一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4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
长征七号
“长征七号”(CZ-7)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推进剂,具备近地轨道13.5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5.5吨的运载能力。
长征七号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或太阳同步轨道有效载荷,将承担载人航天货运飞船等发射任务,未来也可以承担商业航天和国内其它航天器的发射任务。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火箭首飞圆满成功。
长征二号F
“长征二号F”(CZ-2F)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它是在长征二号E火箭的基础上,按照发射载人飞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确保安全性为目标研制的运载火箭,可靠性超过97%,主要用于发射神舟飞船和大型目标飞行器到近地轨道。
该火箭长58.4米,芯一、二级直径3.35米,火箭起飞质量约480吨,可以把8.6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地球近地轨道;作为用于发射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它与其它常规运载火箭最大的不同是顶部有逃逸塔,当火箭发生故障时,它可以使箭船分离,使航天员脱离危险;为满足载人航天工程发射运输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的要求,长征二号F火箭分为发射运输飞船状态和发射目标飞行器两种状态。
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火箭成功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圆了中华民族多年的“飞天梦”。截至2016年10月,长征二号F火箭已发射13次,发射成功率100%,共发射了6艘载人飞船、5艘无人飞船和2个空间实验室。
长征五号
“长征五号”(CZ-5)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 抓总研制的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完全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是我国目前研制规模和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运输系统工程。
该火箭全箭总长56.97米,芯一、二级直径5.0米,单个助推器直径3.35米,火箭起飞质量约869吨,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与国际上主流火箭的运载能力相当,将大幅提升我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和显著标志之一。
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火箭首飞取得圆满成功。未来,它将可以完成近地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空间站、月球探测器和火星探测器等各类航天器的发射任务。
长征八号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是新一代中型两级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一子级以液氧/煤油作为推进剂,采用两台8吨级推力的YF-100发动机;二子级以液氢/液氧为推进剂,采用两台8吨级推力的YF-75发动机,具备二次启动能力;捆绑2个2.25米直径液体助推器,以液氧/煤油作为推进剂,各采用一台120吨级推力的YF-100发动机。
火箭可从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全箭总长50.3米,芯一级直径3.35米,二级直径3米,单个助推器直径2.25米,火箭起飞质量约356吨,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或太阳同步轨道有效载荷,可以将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
长征七号甲
长征七号甲火箭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基于长征七号的新一代中型高轨三级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研制的。
全箭总长60.13米,芯一、二级直径3.35米,芯三级直径3米,单个助推器直径2.25米,火箭起飞质量约573吨,主要用于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任务,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7吨,填补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5.5t~7t之间运载能力的空白。
一级、二级及助推器基本上继承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采用120吨级推力的YF-100发动机和18吨级推力的YF-115发动机。
三子级基本继承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液氢液氧末级,采用两台8吨级推力的YF-75发动机,具备二次启动能力。火箭同时具备文昌航天发射场和西昌发射场发射能力。
长征九号甲
长征九号运载火箭是为执行未来载人月球探测、深空探测等任务研制的,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一型火箭,其综合性能指标达到国际运载火箭的先进水平,可满足未来较长时期国内深空探测、载人月球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活动的任务需求,确保我国在2030年前运载火箭技术迈入世界一流梯队。
长征九号运载火箭芯级箭体直径10米级,捆绑4个 5 米直径助推器,每个助推器安装2台4800千牛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芯一级安装4台推力4800千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芯二级安装2台真空推力2200千牛的氢氧发动机;芯三级安装4台真空推力250千牛的氢氧发动机。通过对助推器数量的调整,以及芯一级适应性增加一台4800千牛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可以构建近地轨道运载能力50吨-140吨、奔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5吨-50吨、奔火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2吨-44吨的系列化型谱。任务规划将于2028年前后实现首飞。
捷龙一号
捷龙一号火箭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面向商业航天市场打造的一款微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火箭总体构型为四级固体发动机串联,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150千克。
火箭可为卫星提供直径1.1米、高度1.5米的完整舱段空间,满足用户一箭一星或一箭多星的发射需求,其单位载荷入轨成本低于国际同类产品,同时还具备发射准备周期短、发射模式更加灵活的特点,可填补我国低倾角航天发射能力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