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老蒋读书
三反运动洗澡是什么意思
花了两天的晚上空闲时间,拜读了杨绛先生的【洗澡】,这本书跟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并称姊妹篇,讲的是解放初期知识分子的工作故事,工作、情感以及三反思想的自我批评与改造。
我对文学没有什么造诣,文学著作读的也少,读这些小说也只能适当尝试、体验下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内心思想。对于70后的我来讲,读书上学,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毕业后能够分配一个好工作,那是当时我们读书求仕的一种上进心,然后到我毕业时候,将近千禧年,工作分配已经改成双轨制了,在繁忙的毕业季,匆匆找了工作就业了。
然而看完这本书,心有涌动。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对文学的痴迷程度简直令人吃惊,就拿故事去世的人物姚謇,藏书满满几屋子,即使倾家荡产也要收藏书籍,数不尽的外文原版书,古书、孤本,累得姚宓整理也得好长时间。
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满腹经纶,熟悉海外的各种文学巨匠和文学著作,巴尔扎克、福拜楼、狄更斯,他们在研读各种著作的同时,进行分析人物心理,写作手法,乃至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赏析。
运动是哪三反爱情至上的杜丽琳,对于许彦成的孜孜追求,抛开小富商家小姐的身份,跟着许彦成到美国,再到英国,最后又跟催他回到中国,经历了丈夫的感情的出轨,在关键时刻的洗澡挽救了她们的婚姻。
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余楠,为了个人的好前程差点抛妻弃子跟胡小姐私奔到国外,然后由于他所谓的“吝啬“被甩了,只能来到北京尽心学术的专研。圆滑、攀附的个性,善于结交公司高层,加上自己的能力混得风生水起,这也是职业人的典型写照。
个性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感觉每个人都很了解自己,在运用自己的特点在文学社一直工作。
突如其来的“三反运动”切底改变了,所有人被迫自我反省,在运动面前不断的剖析自己,面对大众的“批判”。每个人都切底把个性收起,回顾自己的成长历史,统一用一个标准来审视自己,"痛批自己"。这种被迫改造具有双重性,不同的思想被压制住了,便于统一的洗脑,人们再也不会有自由发言的冲动与欲望;然后这种改造,人们的个性被抹杀,百家争鸣的创新也不复存在了,这是社会的悲哀还是社会的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