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兴我中华、兴我民族--名人取名的故事
黄兴(1874-1916),着名的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始人之一。湖南长沙人。,早年进入湖北两湖书院学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被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选派留学日本。回国后,黄兴投身到反对满清王朝的革命斗争中去。中华民国成立后,黄兴任临时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参谋部总长,二次革命中任讨袁总司令。黄兴的影响,在民国时期仅次于孙中山,因此历史上常将“孙黄”并称。黄兴原名仁牧。“仁牧”一名意义深刻,“仁”在黄兴的名字中除了指他在黄氏宗族的辈分外,又含有“仁”的本义。《说文·人部》“仁,亲也。”所谓“亲”就是“亲近,亲爱”的意思。《说文·牛部》“牧,养牛人也。”即放养牲畜的人。可见“仁牧”一名的意思则是爱那些放养牲畜的劳苦大众。据此可知“仁牧”一名有着浓郁的民本思想。黄兴前辈为他取这一名字,足见其思想境界之高。据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饶怀民先生说,少年时代的黄兴又曾改名轸,号杞园。轸,本指古代官吏外出时常乘坐的一种轻便之车。黄兴之所以改名“轸”,据说是他在读了太平天国史之后有感而取的。黄兴在民国初年的《与李贻燕等的谈话》一文中说,“我取名轸就是前车即覆,来轸方輶的意思。也就是我们革命党弟兄,不要再蹈太平天国兄弟覆辙的革命要件。”足见“轸”一名的意思就是黄兴为了记住太平天国失败的前车之鉴,不能重蹈覆辙。在黄兴看来,金田起义之时,太平天国兄弟们精诚团结,致使起义军迅速席卷湖广,开基南京。而令人痛心的是,当他们进入南京后,则内哄四起,自相残杀,以至功败垂成。当黄兴参加革命后,他曾反复告诫自己的同志,牢记太平天国这一血的教训。足见,黄兴取名轸,其意义深刻。至于他的黄兴一名的使用,大概是1903年以后的事了。1903年5月,黄兴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毕业后,回到故乡长沙后便成立了反清的“华兴会”,黄兴还被选为会长。华兴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随后,黄兴又与刘揆一等人一起策划长沙起义,准备在1904年农历10月初十(即11月16日),在慈禧太后70寿辰时,事先在万寿宫埋好炸药,等待湖南的文武官员前来为西太后祝寿时,一齐将其炸死,随之便发动起义。就在当年9月中旬的一天,因华兴会中的两位同志不慎将起义之事泄漏,黄兴等人随之遭到当局追捕,以至到处躲藏。其后黄兴在自己同志及长沙吉祥巷圣公会会长黄吉亭的帮助下,于同年的12月26日深夜,化装成海关人员,并且由黄吉亭及亲人一起护送黄兴乘船离开长沙来到汉口江面,然后在江面上换乘去上海的船。分别之时,黄吉亭还叮嘱黄兴抵达上海后,发一电报至长沙,以告知平安到达。为了安全,约定电报署名一“兴”字。黄兴到上海后,如约向长沙的黄吉亭发了署名“兴”字的一份电报。自此以后,黄兴才正式改名“兴”,字“克强”。据说,其名与字两者结合起来的意思是“兴我中华,兴我民族,克服强暴”。自此以后,黄兴也的确按照自己的名字所确定的意思去奋斗,并与孙中山一起致力于推翻满清封建统治政权,建立共和制的中华民国而奋斗了一生。黄兴还有一外号叫“八指将军”。此外号与广州起义有关。1911年4月27日,黄兴在广州自任起义军总指挥,率部攻打广东督署,并一举击败了清兵卫队的管带,此时两广总督张鸣岐逃往清军水师提督署。随后黄兴率部乘胜追击,攻入水师提督署,并准备放火焚烧督署衙门。当黄兴的部队与水师提督李准的兵队相遇后,黄兴指挥部队与清后进行激烈战斗之际,突然一颗子弹飞来,打断了他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的一节,顿时鲜血直流。此时的黄兴忍着巨痛,仍然顽强指挥战斗。在敌我力量明显悬殊的情况下,这次起义终于失败。而失去二指的黄兴,因此落了个“八指将军”的外号。黄兴一生名字变化颇多,除此之外,他还使用过李寿芝、李有庆、张守正、张和尚等20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