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小甘菊书影
为什么总是差一点运气曾经在一部清装剧里看到这样的画面,年少的皇帝想要自己掌权,但奈何资历不够,处处受制于皇太后。
于是大臣们为了安抚急躁的皇帝:“皇上,趁着这段时间,先把《资治通鉴》学习好,以后肯定会大有用处。”
年少的帝皇并不知道大臣们的用心良苦,只觉得《资治通鉴》读起来烦闷无比。
后来大臣们一通解释:“《资治通鉴》是历代帝皇必读的治国之书,里面的蕴含内容丰富的治国之理,处世之道。”
其实《资治通鉴》被推崇为“经世治国”之书,历朝历代都被帝王将相和士大夫争相阅读。
俗话说:“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套编年体通史,涵盖了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等内容,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所以想要了解中国之所以是现在的中国,就不得不探寻我们自己的历史。
但问题来了,对于这样一套洪涛巨作,没点技术还真的不明其中含义。
现在终于一个人写出了有趣的版本,不是单纯的白话翻译,也不是简单的译注,而是将《资治通鉴》里面的内容挖地三尺,纵横串讲,不再局限在历史本身。
而是从《资治通鉴》的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出发,立体化地进行分析,让我们能简单地理解内容,所表达的意思。
这套书就是熊逸的《资治通鉴》第二辑。
那这套读历史书应该怎么读?
或许很多人觉得读历史书会枯燥无味,更不用说是读文言文版的历史书了。
但其实枯燥的从来都不是历史,而是因为没有掌握读的方法。
熊逸在《资治通鉴:第二辑》中写道,要用现代意识去读才会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借助古人的智慧来解决问题。
我们是成长在古人肩上的现代人,既有各种现代知识,也比古人多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经验。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能在全球任意范围内选定参照物,以便更透彻地学习古人智慧。
就好比魏惠王一定要保持自己王的称号,而周慎靓王则改“侯”为“君”,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处世之道。
其实在公元前346年的时候,卫国的周显王给自己降了一级,从“公”降为“候”。而到了前320年的周慎靓王时期,又把“候”降为“君”,连独立的国家身份也不要了。
感觉运气总是差一点为什么一个国家要不断的自降身份呢?
那要从当时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来讲起。
卫国的都城位于濮水之阳,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城南东南十六里的五星乡高城村。
当时的卫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力不断下降,被邻国欺负不说,内部还经历一场变乱,贵族出身的子南劲篡位上台,使得卫国的国力大不如前。
新上位的子南劲为了能稳固自己的势力,同时能在大国中活下来,如是不得不出此下策,自降身份来降低自身的存在感,仰仗大国的鼻息生存下去。
或许在别人眼里,这种自降身份的做法不可取,甚至是有点“自取其辱”,但在当时的环境,卫国的做法却是存活了好长一段时间。
和面子比较,肯定是命重要,所以自降身份也是一种顺势而行的生存之道罢了。
相反,魏国却接受不了自降身份的做法。
魏国的国力比卫国强,属于大国之列。虽然当时的领导人魏惠王极力想要魏国更上一层楼,奈何眼光和运气总是差一点。
当实力配不上野心的时候,终将是一场灾难。
在魏惠王的领导下,魏国国力不断受到打击,但享受了几十年的大国风光,怎么可能接受自降身份的做法?
就算魏惠王拉的下面子来自降身份,国内的大臣、贵族、民众也不一定会答应,毕竟大国的荣耀对于他们来说就一块亮蹭蹭的面子,说出去也会高人一分。
所以魏惠王不仅没有自降身份,还把自己的身份再抬高一级,与卫国的做法大相径庭。
但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总归要根据自己的实力来做。审时度势的能力也要有。
在多国争雄的时代,是选择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的确值得好好斟酌。
虽然卫国存在的时间比魏国长,但也不能说卫国的做法一定对,也不能说魏国的做法一定错,只能说会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方向才能获得发展生存的机遇。
结语:
回看历史并不是简单的看历史故事,而是要从中读出点新意,用现代人的意识去解读,去完善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
《资治通鉴》不是一套简单的历史书,而是一套历代君王的必读之书,更是为人处世之道之书。
历史是难懂的,但在熊逸的解读下,一切变得有趣生动,如果你还在担忧读不懂,不妨看一下这个版本的《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