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王伍涛
为什么运气一直很背被唠叨了一上午
今天上午莫名的被老婆唠叨了一顿,原因是她要做一个选择,选择一可以得到A,但是会失去B,而选择二呢,刚好反过来,可以得到B,但是失去A。很显然,她A、B都想要,但结果只能选择一个、失去另一个。
于是就有了上午的一幕,她不停的唠叨我,都是因为我怎样怎样,所以她才只能这样选择,要不是因为我影响她肯定会如何如何。
怎么样,听起来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经历,又或者你大概经历的是这样:
1、你因为遭受了不平等的、不公平待遇或者是糟糕的团队,导致你晋升失败?和同事关系很差?领导对你有偏见?
2、朋友跟你抱怨他在工作或者生活上的遭遇,他在不停的吐糟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他很被动和不理想的局面,但是你心里暗自发现,其实你的朋友在这些事中也有很多问题?
是的,以上都是我们身边频繁发生的事情,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背后的认知原理。
自我认知
几乎每个人都自认优于平均水准
,这是无数的社会调查都得出的毫无异议的结论。为什么很多人会被骗子骗到,因为每个人都觉得,我才没那么傻呢。
我们每个人都链接成百上千的人,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在平均水平之上呢?
黄执中把他称为是大脑的粉红泡泡作用导致的,我认为是
大脑无法承受自己能力之外的错误
。一旦一个糟糕的结果(超出承受能力)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个人错误导致了,那么人就会陷入不断自我怀疑,最后可能导致抑郁。
模糊反馈
为了自我合理化,大脑有两个作用机制,首先是模糊反馈。我们所有的行为可以分为高反馈行为和低反馈行为。
高反馈行为,就是反馈结果是准确的,大脑没有模糊空间,比如考试、赛跑、下象棋等,这些行为的结果一目了然,无法通过合理化来改变既定结果。
低反馈行为,就是反馈结果是模糊的,大脑会美化这个结果,比如人缘好坏、思考深度、幽默感等,这些行为的结果无法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就留给了大脑自行处理的空间。
所以当我们
在低反馈行为中,大脑就会自动美化行为的结果,而且结果越差,美化的程度的越大
,就像达克效应所描述的,当人在愚昧之巅的时候,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堪称结果的美图秀秀。
错误归因
大脑的第二个作用机制,是错误归因。归因也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就是由于自身原因导致的,是稳定的、可控的、代表自己的,比如能力、态度、品行等。
外部归因就是非自身原因导致的,是偶然的、不可控的,下次不会发生的,比如环境、机遇、运气等等。
看了这两个分类,你就知道这时候聪明的大脑就要发挥才智了。
当自己成功时,当然是因为内因,是自己的才华、是自己的努力、是自己的坚持;当别人成功时,可能是因为机遇比较好、可能是享受了红利、也可能是捡了个漏。
反过来,当自己失败时,八成是大环境太差了、是点太背了;当别人失败时,我们又会精准分析出来是因为他能力和认知不够。
所以,
模糊反馈+错误归因=强大的自我合理化
。
内归因
社会上有很多指责受害者的现象,这当然不对,我们可以分析下他们的心理动机。
比如一个孩童夭折,很多人会指责是母亲(其实母亲也是受害者)没有照顾好宝宝,是因为她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也可能遭受这样的情况,所以也就无法接受一个可能导致自己孩子也会遭遇到的理由,迫使他们必须归因到一个自己可以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原因上。这就是大脑驱动的错误归因。
认识大脑的自我合理化机制,并不是让我们更多的去使用模糊反馈和错误归因。相反,
是我们要提醒自己,要看到事情的真相,正确的归因和反思
。
遇到问题我们可以
多做内归因,从自身找原因,尝试改变自身来解决问题,积极面对失败和负反馈,也是自己成长的机会
,因为内部归因的因素是稳定的、可控的、更代表自己的。
最后,期望我们都能够
小ego,开放、倾听、拥抱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