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站在历史的边上
九运物流捡瓶子是我旅途中第二大经济来源,一路从中国腹地捡到西北边陲,我应该算是是中国最牛捡破烂的。瓶子捡多了,就总结出若干经验来,当然这经验没什么用处,说来哈哈一乐,看个新鲜就是了。
一般饮料瓶子都是500毫升装的,矿泉水多一点,600毫升左右,这是最常规的瓶子。常规瓶子的价格从5分到一毛,因地而异,一般是废品站所在地的行政级别越高,价格就越高,市郊区的废品站就比镇子上收得贵一些。5分是极端情况,比如青海的茶卡和大柴旦之类的极度荒烟的地方,人家肯在这个地方收废品就很不容易,价格压低些可以理解;一毛的情况也少,四川的德阳、绵阳、汉中等地是这个价,西安7分,内蒙的鄂特克旗和新疆的阿克塞是8分。在陕西河南时遇见价格低的可以不卖,反正骑着车子,但在青海和新疆就只能是买方市场了,你不卖?下一站八十公里,你连夜去吧。
此外各废品站还有若干怪癖,有的不要绿茶那种掺了色素的瓶子,或者绿茶瓶子两个才顶一个矿泉水瓶子,有的正好反过来,有些地方啤酒瓶子只要当地牌子的。所以基本上我不捡啤酒瓶子,又沉又没法踩扁,占地方。
关于瓶子的分布,总体上是坡道多于平路,西部多于内地,人烟越稀少越多。在内地人烟稠密,隔几公里就是一个镇子,隔二三十公里就是一个县城,废品站多,捡废品的也多,竞争激烈。此时我只好发挥优势,多赶路,每天捡上三十个就算不错的收成了,07年步行那会从汉中往马道镇途中运气超好,赶上堵车,一辆接一辆的大车堵了好几公里,司机烦了就喝水,喝完就扔瓶子。我那次在大车间穿来插,共捡了六十多个,可惜碰上个不厚道的买家,五分钱一个贱卖了。
后来在内蒙、青海和新疆骑车,要是一天只捡了六十个那是连自己都觉得失败的。从那个记不清名字的内蒙古镇子推车到鄂特克旗那次是第一次丰收,我第一次用上了编织袋,边走边捡。等袋子快塞不下时我解开袋子把瓶子倒出来数了一下,八十多个,于是我凑了个整数后就停了,一百个。实在不能再捡了,再捡就走不成路了。这一百个瓶子在鄂特克旗以8分一个卖出。
另一次丰收是在从倒淌河到江西沟途中,青海湖是景区,车流量大,人烟稀少,在这里捡瓶子实在是得天独厚。这是我首次启用第二个编织袋,中途在一个貌似叫158的旅游点卖了一次,一袋半瓶子,价钱也不错,共卖了10元钱。这是第一次收入上两位数,扫兴的是卖完瓶子不久车子就坏了。然后推车到江西沟,又捡了整整一袋子。这一袋瓶子运气不好,没卖出好价钱。
此后丰收连连,到后来又启用了第三个编织袋,那些日子我的车子尾巴上常常撅着三只鼓囊囊的袋子,仿佛飞机的尾翼。其实再加一个袋子也能装满,开辆拖拉机也能装满,可惜没地方挂了,而且总要下车,太耽误赶路。三只袋子能装近二百个瓶子,碰上再损的买家,也能卖出个可观的数目。
一般走二十公里捡的瓶子就能装满三个袋子,而且我也不是见瓶子就下车的,非得是一眼望见好几个,下一次车能见二十多个的情况下才下车的。后来又总结出个规律,重点朝停车带下手,就是西部公路上每隔几十公里向外凸出的一块路面,司机一般在此停车,吃饭喝水休息等等。最夸张的一次,我在一个停车带的公路两侧捡了五十多个,上上下下捧了好几趟,装了半只袋子。
获得了丰收,烦恼也随之而来,西部人烟稀少,没竞争是不错,但是没竞争是因为没利益,因为废品站比人更稀少。很多时候我骑着飞机一样的车子踩上一整天,也见不到下一站,得在第二天才能把瓶子换成钱。最惨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我拖着三个大袋子,在吉尔班通古特的沙漠公路上骑了三天,快四百公里才到一个有人烟的地方。最后一天肚子除了水,什么收入也没有。
好在苦尽甘来,碰上的卖家出了1毛一个的超级好价钱,然后数瓶子,二百二十多个!那个地方已经离阜康很近了,查过地图才想起了叫九运街镇,一路过来村名从一运街到八运街,到九时就升格为镇了。从九运街出发不远就是阜康,再走不远就进入乌鲁木齐市区了,也就是计划中旅行的终点。
用一次丰收和一个慷慨的废品站老板作为这场旅行的收束,是一件蛮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