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哲学诗画
人生运气起落规律人活一世,总有高峰与低谷,无论是日常做事还是理想追求,也总是起起落落的,世界上不存在直线的人生,笔直的生命轨迹,人的一生所走过的路都是曲曲折折,坎坷不平,这也导致了走运与倒霉的自然出现。那么,当好运或倒霉在你的生活中出现,我们该如何应对呢?走运时,是不焦不盛呢,还是得意忘形,颐指气使呢?倒霉时,是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呢,还是迎头赶上、平和待之呢?对于走运与倒霉,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师是如何做的。
经历了人世历练,大师们都能参悟到生命真谛,对于人的走运与倒霉,他们认为这不是两个绝对对立的概念,世人都想走运,都不想倒霉。但是,现实中这两件事联系紧密,可以说是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大师们知道,老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而老子所说的福就是走运,祸就是倒霉。
在祸福面前,我们要泰然处之,切不可因为最近倒霉就怀疑一切,任意发泄不好的情绪。也不可因为最近运气很好,就到处招摇、显摆,一副唯我独尊的模样。因为二者往往是相通的,且跟各自发展的程度成正比,走的运越大,则倒其霉来也会越惨,中国有句俗语叫“爬的越高,摔的越重”非常形象的说明了这种互相转化、依赖的关系。
作为平民百姓,我们过着平常的日子,每天忙着吃喝拉撒睡,操持者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时难免会走些小运,这运气有的是靠自己主动、努力争取来的,有的是时来运转,好运从天而降。高兴之余,我们会喝上几两,飘飘然一睡了事。但有时也难免倒点小霉,“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没有人愿意倒霉或去主动争取倒霉,但是霉运不能因为这些就不会来,这也不符合事物的辩证发展规律。平民百姓倒霉后,心里自会郁闷几天,对老婆孩子吼几句,发点脾气,也就很快过去了。
以上是平头百姓的走运和倒霉,对社会或家庭的影响并不大,甚至可以说几乎没什么影响。但对于那些大人物或土豪们,走运和倒霉所造成的结果却完全与平头百姓不同。比如那些房地产大亨、金融巨鳄们,他们走运时往往是上亿上亿的赚,有了钱他们就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自以为天下都是他们的,生活上也开始变得奢华、糜烂。但是一旦生意失败,他们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是妻离子散,就是跳江跳楼。中国的现在,不是有不少企业家都是这样吗?生意好时一个样,生意不好时又是一个样。
运势起起落落中国历史上这种走运、倒霉的例子更多,非西方或其他东方国家可比,就拿中国历代的文人来说吧,如果不先倒霉则几乎没有机会走运,有的甚至倒了很多霉,也没见有走运的起色。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菱里,于是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于是作《春秋》;屈原遭放逐,于是著《离骚》;左丘失明,于是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后论兵法;不韦迁蜀,于是流传下《吕览》;韩非囚秦,于是成《说难》《孤愤》;还有《诗》三百等等,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
司马迁真的是火眼金睛,他概括的太对了,不仅秦、汉,即便到了唐、宋、明、清,这个规律依然没有被打破,像韩愈、苏轼、李清照,以及后来的冯梦龙、关汉卿、曹雪芹等,莫不皆然,尤其是开创了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的曹雪芹,他也是在倒了大霉(整个家族被雍正皇帝查抄)之后才真正着手构思和写作《红楼梦》的,都是先倒霉后走运(《红楼梦》不仅没有被清朝禁止住,而且版本越传越多,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200多年过去,人们依然在研究和追捧这本千古奇书,这真算是曹雪芹的运气)。
大师告诉我们,了解了以上的道理后,就可以让我们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彻底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做到走运时不骄狂,倒霉时不气馁。让我们在走运时,不要忘记倒霉的存在,不要得意过头,忘乎所以。倒霉时,也要想到走运的存在,不要因为倒霉就整天垂头丧气,对生活失去信心和爱心。
在走运与倒霉面前,始终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情绪上放宽松,学会及时调整,不被眼前的“祸”“福所迷惑、制约,这才是我们正确对待走运与倒霉的态度,也是我们能够保持长寿与好心情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