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第五纪
人的一生运气规律今天继续说《成功与运气》,弗兰克在书提出了关于运气的三条规律。
运气可以累加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富裕;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马太福音》
上个月,一则离婚消息把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又推到了公众的面前。于是,世界首富又被各类媒体消费了一把。本着做学问的态度,我们应该回到几十年前,研究一下为什么是盖茨创建了微软?
对于成为世界首富这样巨大的成功,谁也不能忽视盖茨那过人的天赋和异常的努力。不过,运气对成功有多重要,世界首富肯定知道。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就描述过盖茨的幸运。
盖茨幸运地生长在一个环境优越的家庭,他的父亲是西雅图的知名律师,母亲是一位富有银行家的千金。七年级的时候,盖茨从公立学校转入一家专为富家子弟开办的私立中学——西雅图湖滨学校。
湖滨学校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在1968年就拥有了世界上罕见的分时系统计算机终端。在那个年代,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编程的时候,软件包是没有即时反馈系统的。分时系统则是可以及时处理程序员提交的程序,并提供及时反馈的。当世界上绝大多数八年级的学生还在老老实实地学习学校课程的时候,八年级的盖茨就已经幸运地通过分时系统学习电脑编程了。
不仅如此,盖茨在学习编程的同时,还幸运地找到了实践的机会。他先是在一位同学家长开的C-Cubed公司测试程序。后来C-Cubed倒闭了,盖茨又找到了一家需要编写企业薪资管理软件的信息科技公司——ISI。再后来,一家叫TRW的科技公司急需招聘专业的软件程序员的时候,盖茨又一次幸运地得到了去TRW工作的机会。在TRW工作期间,盖茨在一位名叫约翰·诺顿的指导下编写程序。而这个人在编程方面教给盖茨的东西,比任何人都多。
盖茨后来说过:
全世界不可能有超过50个人像我这样,我为C-Cubed公司工作过,编写过工资单程序,然后为TRW公司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一起到来的。我认为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对软件开发有着比同龄人深刻得多的认识。我获得的这一切都是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运气的累积。
如果说运气是可以累加的,那么盖茨的运气显然不止上面这些。盖茨从1955年出生开始,就拥有着好运气。因为个人电脑时代的起点是1975年,盖茨创办微软的时间也是1975年。
如果盖茨早出生十年,到了1975年,他不仅会错过学习编程的黄金年龄,而且在30岁的时候可能早就找了工作,买了房子,然后结婚生子,那他再做出创业的决定将会异常困难。同样,如果盖茨晚出生十年,到1975年的时候他才15岁,还在上高中的盖茨肯定是赶不上PC爆发的好时代。
还有,当盖茨在1975年从哈佛退后创建微软以后,幸运女神依然眷顾着他。
1980年的时候,IBM想开发一种新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就去找盖茨。盖茨一开始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项目的重要意义,他不但没有接这个项目,还给IBM推荐了其他的软件公司。阴差阳错之中,QDOS出现了。幸运的是,IBM也没有意识到QDOS的重要意义。后来在保罗·艾伦的力荐之下,盖茨用大约5万美元收购了QDOS,在对其进行修改以后更名为MS-DOS。
更幸运的是,由于IBM预测个人电脑的市场非常有限,竟然与微软达成了一项协议,同意微软从每一台使用此操作系统的IBM个人电脑上收取版权费用。正是拥有对每个操作系统收版权费的权利,微软才拥有了最大的收入和盈利来源。
如果没有如此多的好运气累加发生在盖茨的身上,他恐怕永远也不会获得这样巨大的成功。
运气可以放大
为什么能力和教育背景相似也同样勤奋的人,收入却天差地别?
传统的研究认为,人们的收入差异主要是由“人力资本”的差异造成的,也就是智力、教育、经验、社交技能等个人特征。也就是说,个人的收入差异与人力资本的差异成正比。
今天看来,这种观点的面临着一些无法解释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公司CEO的薪酬只是普通工人的42倍,现在则是后者的400倍还多。仅仅几十年过去了,难道说明这些CEO们在智力、教育、经验和社交技能上的能力比是普通员工提高了十倍吗?事实上,人类演化的速度之慢,常常是需要以千年为单位才能看出差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类个体的智力和经验分布几乎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那么,导致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原因是什么呢?答案是信息革命和新技术为最能干的人提供了巨大的杠杆,借助杠杆,这些人得以数倍甚至数十倍地放大了自己的收入。
极少数人通过创建自己的新兴公司,在快速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也为自己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一些CEO借助公司的平台也能实现收入的巨大增长。对这些人而言,他们能够比其他人收入高出几百倍,显然不能仅仅归因于他们的能力,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运气让他们成为了成功的创业者或者是公司的CEO。
人的一生运气规律有哪些在信息时代,运气的放大作用还表现为赢家通吃。
一般来说,赢家通吃普遍存在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回报往往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顶级玩家手中。出行行业就剩下滴滴,团购行业只有美团和饿了么,就连自媒体和直播带货都是一样的。
另一个特点是回报取决于相对实力而非绝对实力。史上最佳女子网球选手之一施特菲·格拉芙在20世纪整个90年代都保持了高水平发挥,但她的收入真正达到最高是在1993年4月之后的12个月。其中一个原因是她的对手莫妮卡·塞莱斯在当年4月的一场比赛后,被一个疯狂的球迷刺伤了背部而被迫退出巡回赛。
根据经济学家舍温·罗森的研究,音乐行业属于典型的赢家通吃的行业。一流演奏家凤毛麟角且收入奇高,他们的收入和那些二级演员差距极大。事实却是,大多数听众在盲听的时候,基本发现不了二者演奏水平的细微差别。
那么,赢家通吃的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答案是通过网络效应。
所谓网络效应,是指产品价值随着购买这种产品及其兼容产品的消费者的数量增加而不断增加。
曾经,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与竞争对手苹果的Mac操作系统势均力敌。但是由于Windows的用户比Mac多,软件开发公司在开发新软件会优先考虑Windows平台,毕竟更多的用户就意味着更多的销量和更低的成本。这样一来,Windows用户能使用的软件就更多,于是就有更多的用户选择Windows,由此创造的网络效应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循环。后来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Windows占据了几乎全世界的个人电脑。
竞争越激烈,运气越重要
越是竞争激烈的活动,参加竞争的人越多,与最高水平接近的人数也越多。其实,是顶尖高手那个层次里,大家都很难再显著提高自己的能力了,这个时候运气就会对胜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顺风与逆风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我们看故事的时候,大约明白风向对一场战役胜负的作用。事实上,风向的作用显然不限于打仗。在世界级的田径比赛中,风向也相当重要。
在田径比赛中,要想取得最高级别的体育成就,就需要打破世界纪录。要想打破世界纪录,运动员不仅需要天赋异禀,需要多年的刻意训练,更需要比赛时决定成败的那一点点运气。这一点点运气,就是风向。
由于100米短路、男子110米栏、跳远和三级跳远的成绩会受到顺风或逆向的影响。因此,田径比赛的管理机构规定,如果运动员顺风比赛时的风速超过2米/秒,即使打破纪录也视为无效。
那么,2米/秒的风速是多大的风呢?查一下《风力等级表》就知道,2米/秒是2级风,人面感觉有风,树叶微响,也叫和风。即使是这么小的风,对世界级别的田径比赛,却对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弗兰克在书中提到,在8项田径运动当前的世界纪录中,有7项发生在顺风的情况下,没有一个是逆风。同时,这8项运动的上一个世界纪录保持者,有7个在打破纪录的时候也是顺风,唯一的例外是男子100米,当时既不是逆风也不是顺风。
《绝命毒师》
在演艺圈这个竞争相当激烈的领域,想获得巨大的成功,没有运气几乎是不可能的。前几年凭借美剧《绝命毒师》火起来的布莱恩·克兰斯顿也是如此。
早在2005年的时候,《绝命毒师》的剧本曾被多家电视台拒绝。到了2008年,好莱坞编剧要求提高工资而进行大罢工,这让《绝命毒师》的制作人文斯·吉利甘有时间对剧本精雕细琢。
当吉利甘建议由克兰斯顿出演男主角时,克兰斯顿还只是一个年届中年、名不见经传的配角演员。
起初电影公司的高管不愿意在一个从未演过主角的演员身上投入巨资,他们打算把男一号给约翰·库萨克(经典科幻灾难片《2012》的主演)。库萨克拒绝之后,他们又去找了马修·布罗德里克(首部《哥斯拉》就是他演的),结果布罗德里克也拒绝了。
就这样,在其他大牌都不愿意出演的情况下,克兰斯顿终于等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靠捡漏出演的《绝命毒师》让四次克兰斯顿获得艾美奖,一跃成为影视圈备受追捧的演员。虽然没有人否认他是一个天才演员,但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演艺圈,如果上面一连串的事件随意发生一件,克兰斯顿也许只是成千上万名和他一样才华横溢,却仍在为了崭露头角而苦苦挣扎的普通演员。
事实上,对自己的好运气,克兰斯顿有清醒的认识,他曾经说过:“运气是艺术领域内大多数人有时不愿承认的一个要素——你可以有才华、毅力、耐心,但没有运气,就不会有成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