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北京体育广播
全国青年运动会参赛年龄北京市第十六届运动会体操比赛(青少年竞技组)在地坛体育中心体操馆圆满收官,共产生了54枚金牌。本届市运会是体操项目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新加入的12岁组别也提升了整体比赛的竞技性。
“我也就是拿5块,然后结果拿了6块,团体、全能、单杠、双杠、吊环、鞍马。”来自东城区的10岁小将李桐润和队友一道在男子乙组的比赛场地中忙碌穿梭。几个小孩每人都背着一个抽绳双肩包,书包里装着比赛服、护腕等比赛装备,到不同的比赛场地更换不同的装备,一板一眼的认真劲儿颇具大赛中专业运动员的味道。教练不时在场边喊话,告诉他们接下来要注意的动作要领。
8月10日和11日两天,在地坛体育中心体操馆这样的场面不断在上演。北京市第十六届运动会体操比赛(青少年竞技组) 采取小循环方式。参赛选手为青少年,年龄最小的仅8岁,最大的为12岁。比赛设有男子甲、乙、丙、丁组和女子甲、乙、丙、丁组共8个竞赛组别。比赛项目包括男子组和女子组的团体、个人全能、各单项等共14个项目。来自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石景山区、通州区、顺义区6个区的139名体操少年报名参赛。这也是市运会体操项目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不仅如此,本届市运会体操比赛新加入了12岁年龄组的组别,他们中的很多孩子已经进入了市队,这也增加了本届赛事的竞技性和观赏性。总裁判长凌辉表示:“这一届头一次,我们有一个专业队的加入,12岁左右,我们往年都是8岁,9岁,10岁,11岁,因为基本上12岁他们都进队了,今年我们有一个12岁组,所以专业队的加入就更能提升我们赛事的观赏性。总体来讲每一个组别都一定有那种完成质量非常高的,我们这一届水平一点都不弱。”
体操项目是东城区的传统优势项目,在东城区曾走出奥运冠军体何可欣、滕海滨,东京奥运会男子全能银牌得主肖若腾等知名体操运动员。本届市运会体操比赛东城区派出了近40人的参赛队伍,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业余体校校长韩斌表示:“在体操首日比赛中,等于四个组别男女团体和全能比赛一共出了16块金牌,我们东城拿到了10枚金牌,因为这是我们的重点项目,也是金牌项目。体操是咱们老一辈几代人的传承,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出了很多的奥运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冠军滕海滨,包括2008年奥运会高低杠冠军何可欣,包括这次东京奥运会的亚军肖若腾,都是咱们体操项目前一辈的体育人输送和培养的。因为体操这个项目的周期比较长,青少年这个阶段可能需要两个周期,4~8年。今年也是市运会历届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也证明了咱们基层,各个区也比较重视。等于现在后备人才储备比原来多了,这是一个好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