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淮安云歌
全自动草捆捡拾码垛运输机网络配图
骑车路过淮安运南闸一处码头时,看到一架输送机一头伸到停靠码头旁装水泥的大船里,一头高伸到岸边的载重卡车上,船上两位工人把袋装水泥轻捷地搭到输送机上……我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里运河码头上的搬运工。
在整修里运河风光带之前,里运河淮安区河下至下一铺段有好多码头,这些码头有些是工厂自备的,但绝大多数属淮安县搬运队。即使是工厂的自卸码头,也是用搬运队的搬运工人装卸货物。那时码头上没有吊车、输送机、卡车等,无论是从船上卸货,还是从岸上装货,都是码头搬运工人手搬、肩扛、人抬,运货则用平板车(俗称平车)。那个年代,从我家住的地方南角楼到西门淮安县中学这段里运河东堤路上,有植物油厂码头、石子厂码头、编织站码头、大盐库码头、搬运队码头、食品厂码头、木材厂码头等,时常看到一船船货物被搬运工人齐心弄上岸,你繁忙的情景叫人振奋。
植物油厂的码头搬运工,搬运二百多斤重的大油桶时,会把油桶倒地,再用麻绳(有小孩小膀子粗)两头的铁弯钩分别钩住油桶两头的凸口,然后结实的扁担从绳中间穿过,两人一前一后抬着走,三百多米的路段,他们打着号子一口气抬到码头,走跳板上船。百十来斤重的菜籽包两人合力放到扛包人肩上,那人一口气扛到四百米外的仓库里。
石子厂码头的搬运工卸石头时,几十斤重的石头都是用双手搬。一件用针线纳的很厚的围裙围在腰间,弯腰,两手搬起石头,将石头贴着肚子,迈着“八字步”,从跳板一步一步走上码头。百十来斤重以上的大石头,两个人常用麻绳套着抬上岸。
编织站码头常年堆着七八个有三层楼高的蒲包、草包、草绳、柴席大垛子,都是那时防汛用的。蒲包、草包都是十几个一梱,从船上卸上岸就上蒲包垛、草包垛。搬运工人有的用带帽子的坎肩,有用一件上衣顶在头上,弯腰低头背扛蒲包、草包,从船上的跳板直接走上一层层的蒲包、草包垛上(垛上也有跳板),垛上两个码垛技术好的搬运工正在码垛,他们要保证常年风吹雨打,垛不会东倒西歪、不灌水、不漏雨。
大盐站码头的搬运工人,从船上卸盐都是一包一包地扛上岸,要爬二十多层台阶,扛上运河堤,歪倒在平板车上,再拖到堆盐的大仓库。往船上装盐则用三块又宽又厚的长木板,从码头高处伸到低处的船上,一包包盐顺着木板滑到船舱,又快又省力。
搬运队的码头是个杂货码头,有日用百货,有煤炭,有黄沙、水泥、石子、砖瓦等。日用百货都是用手搬肩扛,黄沙、煤炭等都用能装三百来斤的大柳条筐,两人往岸上抬。系筐的绳子放在扁担中间,弯弯的扁担搭在两人肩上,前边的人右手扶着扁担头,左手抓住身后的绳子,后边的人右手搭扶在扁担上,两人侧身走跳板,喊着号子,同步前行,稳稳地走上岸,把一筐筐碎货倒到码头上,再回头。热天他们光着上身,赤着脚,汗流浃背。
山东草捆捡拾码垛自卸食品厂装卸生猪的码头非常特别,是个2米多宽的通道,通道两旁是1米多高的砖墙。生猪从船上上岸或从岸上下船,都被搬运工赶到通道内,赶猪的搬运工手中挥着小柳条,嘴里发出“哟哟”的声音,生猪也发出“哼哼”的叫声,那情景非常有趣。
木材厂码头的搬运工卸木材的方式也很特别。那时大都是用木排运木材,木材在水中,搬运工先用弯篙把要弄上岸的木材钩到码头边,系在码头铁桩上的两根粗麻绳,从木材底下绕过,几个人或十来个人用力拉绳子,就这样水中的木材慢慢被拉上了岸。
腌制品厂的码头是清朝漕运时砌的石堤,高出水面七八米,从船上担跳板上码头坡度太大,人或货物都不易上下。搬运工便将平板车的两个车轮卸去,把平板车前端伸到船上,一包包大头菜便缓缓滑到船舱。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码头逐渐建起了塔吊,架起了输送机。卸货、装货都用上了机械,运货多为卡车。随着几年前里运河风光带的开发,这一段码头建筑都被拆了,植上花草树木,成为人们悠闲的好去处。(徐怀庚)
融媒体编辑 李昱
来源:淮安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