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大明带你看大千世界
大运河作文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奔腾流淌着超过150万公里江河,其中有近1800公里,却极为特别,它并非诞生于自然的力量,甚至仅凭自然的力量永远也无法完成,它的诞生来源于人类的智慧。你一定听过他的名字,那就是京杭大运河,世界上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
当我们从空中俯瞰,或许更容易发现京杭大运河的特别之处。在中国东部平原上,只有它在一条自西向东的江河之间纵贯南北,以一己之力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以一己之力串联起北京、天津、济宁、扬州、杭州等沿线数十座城市。而他这一流淌就是二千五百多年。
然而,时至今日就如同曾经辉煌的岁月逐渐远去,大运河的名字似乎也落上了历史的灰尘,但他真的从此流入历史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京杭大运河是什么样的?究竟是怎样一种智慧才能造就这样一项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当之无愧的超级工程?让我们沿着运河去寻找答案。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杜牧曾用这样的文字写尽了一座城市的繁华与富庶、浪漫与多情。这就是扬州,一座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因运河而崛起的城市。在那时,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一带大量的粮食和物资就是进入这里,沿着运河一路北上,送往北方地区,后来直到北京。
然而,要保证运输畅通无阻,有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个是保证全程可以通水,另一个是保证全程都可以行船。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在山东,连绵起伏的丘陵让这里成为京杭大运河地势最高的地方。古代的时候,这里就曾是京杭大运河的制高点。与南北两端的河道相比,这里的地势高出近40米,人称“运河水脊”。俗话说,水往低处流,这就意味着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运河必然会发生断流,通航更是无从谈起。但这并没有难倒古代的工程师们,他们转而利用起这种特殊的地形,把这个制高点变成了水源。
据此数十公里外有一条奔腾流淌的大汶河,古人们在这里筑坝挡水,接着将河水引向运河制高点,再加上周边山泉的补给和水库的储水,源源不断地水流以这个制高点为起点。向南北两边自然流淌,保证运河能够通水。
不仅如此,考虑到南北两边缺水程度不同,从这里向两边分水的比例正好是3 : 7,从而向缺水的北方分配更多水源,这种智慧即便放在今天也令人赞叹不已。像这样河道中有了水,就一定能够形成吗?事实上并非如此,如何跨越有坡度的河道同样是人们面临的一道难题。
在地形起伏较大、坡度较陡的情况下,形成的难度和风险都会大大增加。所以,在京杭大运河的沿线,我们会经常看到像这样的连续大拐弯。它原理跟盘山公路一样,通过延长行程来减缓坡度,但如果坡度更大,这些“盘山河道”也变得无济于事了。此时,古人们该怎么办呢?答案就是这些船闸。
在京杭大运河上景山东段,就见有数十座这样的船闸,他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梯级船闸系统,借助闸门的开启、闭合以及水位的升降,过往船只可以像爬楼梯一样逐级向上,甚至翻山越岭。而这种水能载舟的智慧,时至今日我们仍在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江南一带还有另一种更为精妙的船闸,这种船闸增加了两个与船闸水道相连的蓄水池,当蓄水池的水位较高时,可以补充闸室的水量,而当闸室中的水位较高时,蓄水池可以回收多余的水,以防流失。
而这样一来,为本就缺水的运河河道有效节约了水源。但是,水源也好,船闸也罢。都还不是人们面临最复杂的问题,真正艰难的挑战在江苏西北部的洪泽湖。
洪泽湖大堤全长70公里,为了拦截和抬高淮河水位而修建。早在八百多年前,黄河并非从山东注入渤海,而是流经江苏进入黄海,于是这里变成了黄河、淮河以及运河三河交汇之地。这意味着为了不受黄河河水倒灌以及泥沙淤积的影响,就必须抬高淮河和运河的水位,以保证淮河河水下泄以及运河通航。
于是在淮河上这座大堤拔地而起,中国第五大淡水湖洪泽湖就此诞生,而在运河上,则通过船闸逐级抬升水位实现通航。就这样,古人们一次次地突破地形条件的限制,贯通了一条近1800公里、全线通航的超长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