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一汪清泓wxz
大运河的起点和终点在哪儿运河“源头”之争
近年来,由于在世界上申遗成功,大运河格外受到关注。大运河有没有源头,她的最上源究竟在哪儿?这个话题,在京城学界与民间引起人们的关注与争议。
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大运河绵延千里,终点在北京城,最上源是白浮泉。
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忽必烈命郭守敬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修白浮瓮山河,导西山诸水,以济漕运,从而为通惠河的开通解决了最根本的水源问题。从此,自大运河运抵通州的百万物资,勿需车马挽毂,可经通惠河漕运直入京城,在历史上留下了今积水潭“舳舻蔽水”的盛况。
有专家就此指出,白浮瓮山河与通惠河的开通,标志着大运河的正式完成,也标志着元大都的最终建成。从此,静水流深的白浮泉在历史上有了“京闸坝之源”“通惠坝河之源”“通惠河源”等誉称。
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先生进一步指出,白浮泉是“大运河的最上源”;是大都城“前所未有的新水源”;“昌平沿山一带多有流泉,其为利之溥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
然而,有文化学者发文称,白浮泉是通惠河的源头,不是京杭大运河的源头。京杭大运河开凿于隋朝,比通惠河早六七百年,沟通了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没有一个确切的源头。
其原因是,把通惠河说成是京杭大运河的源头,是不准确的。郭守敬的引水工程在明代就废弃不用了,白浮泉到近代也已干涸,但对运河水量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该学者表示,把专家的这句话限定在元代,说“白浮泉是元代运河最北之源”也不对。那潞河的上游之一是潮河,潮河之源呢,在河北省丰宁,岂是白浮泉之南?
大运河的起点与终点对此,原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著名文化学者谭烈飞认为,就大运河的北起点问题,学者们认定是不一致的。“其实,大运河北起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制于水源、城市变迁等因素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在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曾到过蓟城南门。
根据记载,隋大业四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这里所记述的涿郡,就是今天的北京。而具体是到了涿郡的哪里,有学者根据当时河流走向考证,认为是到蓟城东南。“按蓟城周围水道看,很可能利用了洗马沟水。洗马沟即今莲花池河,漕船应该可以到达蓟城南门。”
到了元代,大运河有了新的北起点——积水潭。
谭烈飞介绍,元代杰出的水利专家郭守敬,通过对北京地区水资源及地形的详细勘查,设计导引昌平白浮泉水西行,从上游绕过沙河、清河谷地,循西山麓转而东南,汇集沿途泉流,聚入瓮山泊,也就是今天的昆明湖;再从瓮山泊扩浚长河、高梁河至和义门水关入大都城,汇入积水潭,积水潭成为沿运河而上的漕船终点。
自明代开始,大通桥又成为京杭运河的终点。“明宣德七年,对京城进行改造,将通惠河圈到皇城内,漕船再也无法进入到积水潭,结束了积水潭运河码头的使命。正统三年东便门外大通桥建成,通惠河漕船不再入城后,这里便成为运河的终点码头。”谭烈飞说。
在清代,运河漕运利用护城河,可达朝阳门、东直门,实施漕粮水运入京仓。
据载,康熙三十六年,“浚护城河,引大通桥运艘达朝阳、东直等门。今东直门、齐化门皆有水关,通惠河水所由入也。乾隆二十三、二十五两年,再加疏浚,漕艘之分运京仓者实利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