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逸微宸语
大运河起止点和终止点路线图
今天下雨了,雨水滴落在上班路上的孝妇河水面上,打破了河水的宁静,看到晨练的大爷大妈们打着伞,站在河边,欣赏着雨落孝妇河,内心满满的羡慕。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悲惨中年上班族妇女,只能吞咽下酸溜溜的口水,继续奔赴在赚奶粉钱的路上。就在孝妇河消失在我身后的时候,我想起了另外一条河——大运河。想起了那条令后世惊叹,令诗人感怀的大运河。
1.皮日休〈汴河怀古〉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百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给功不较多。
2.汴水(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
3.李利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度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4.七绝 大运河(作者:冰雪红豆)
江南专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
寄语飞南归北雁,大河头尾是家川。
中文名:京杭大运河
英文名: JinghangGrand Canal
地理位置:中国东部平原
地位: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
起止点: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故曰京杭大运河
身份:水利建筑
生平:公元前486年至今,共2500余年
组成部分:
* 跨度:长度——1794公里
*八个省、直辖市——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作用: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新世纪地位: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大运河“第一锹”的开挖者——吴王夫差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军事运输十分频繁。
开创者:夫差是春秋时期吴国的最后一位国王,他是大运河“第一锹”的开挖者。
目的:军事需要。北上伐齐,争霸中原(当时,江、淮之间没有水路可通,只有由江入海,这样走,不但航程长,而且海上风狂浪急,易失战机。为了安全和便利进军,缩短军需路线,夫差决定凿邗沟,开通江淮之间的水道。)换句话说就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从海上走还要经历风险,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在陆地开凿运河,既能节省时间,还能避免自然风险,以下图帮大家理解一下(请忽略掉我的手残绘图,图不重要,帮小伙伴们理解最重要,当然,我也会努力学习一下,争取把图修改的美美的)
名称由来: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
长度::约400里。
大运河起止点和终止点路线图河南段地位:邗沟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成为隋唐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邗沟的开凿,是有史记载的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被认为是大运河的开端。
作用:为当时中国东部地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后来扬州的建城,乃至经济、文化、航运、交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扬州、淮安两座历史文化名城因邗沟的开凿而诞生。
同时期运河:浙东运河的前身——山阴故水道也基本形成,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兴建年代最早,并且至今依然保存较好的人工运河之一。
*黄沟运河——商(宋)鲁之间,沟通了泗水与济水。吴王夫差可沿邗沟北到淮水,入泗水,入济水,西上黄池,与齐晋争夺盟主地位。
东汉顺帝时期,陈敏修理邗沟,另开新道,由江都经樊良湖改道津湖,再由津湖直接由末口入淮,避免了射阳湖的风涛之险,给漕运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东汉顺帝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了一些地方性运河,对后来隋唐大运河的开通起了积极作用。
隋朝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经济动机: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有俗语云“苏湖熟,天下足。”足以看出南方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说得通俗点就是,南方不差钱。BUT,问题来了,大家想一想,隋朝的都城在哪里啊?对啊,是在长安,长安在北方,很遗憾,没有在不差钱的南方。无所谓,都城在哪里,我们从上学就会的一句话“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其实呢,我觉得,经济是为政治服务的,权力在哪里,经济就在哪里,即便出现隋朝经济政治南北分离的情况,也会认为的制造联系,这个联系是什么呢,就是大运河。一方面,加强南北方的经济交流,另一方面,南方的物资可以顺着大运河转运北方“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政治动机:刚才我们说过了,南方不差钱啊,国家的繁荣需要钱,那就不能放过这块肥肉,必须得加强对南方的管理,要把经济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这一点是不是给我们广大女性同胞一些启示啊:在家里,要牢牢抓紧经济大权,抓在手里的,才是自己的。读史使人明智,姑娘们,没事多读读历史吧。它会 交给你不少生活智慧哦~
刚才啰嗦半天,只是说了政治动机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当时隋朝虽然已经建立并且完成了全国统一,但是门阀世家大族依然存在,他们仍依恃其强大的势力,企图与中央政权抗衡。这一尖锐矛盾在江南地区一直存在,使隋政权面临严重威胁,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
军事动机:北部少数民族对新建立的隋王朝虎视眈眈,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吃饱饭,才有力气打仗,小伙伴们,你们说是不是?粮食来源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
三点:洛阳,涿郡,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时间:605——610年
作用: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
目的:为便利南粮北运(民以食为天)
人物:元世祖忽必烈
河段:通惠河(郭守敬主持开凿的)会通河
元代时期,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京杭大运河完成。明代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运管理制度。明清时期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维护,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大运河不只是转运粮食,也转运一些商品,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大运河也随着时代变迁,成为商运之河、民运之河。600年间,运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运河两岸兴起数十座商业城镇。
意大利旅行家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大运河也多有赞美。
2004年11月,在运河古都――聊城建设了第一座运河博物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京杭大运河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数年来,大运河奔流不息,流淌的不仅仅是河流,流淌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当我们再一次亲临京杭大运河时,我们看到的应该不仅仅是河水,河水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诉说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着优秀的文明。河两岸的城镇彰显着经济的繁华,岸边的文化悠悠的讲述着曾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