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三绝纬编
太极阴阳鱼寓意能转运说起鱼,人们恐怕会想起一条甩着大尾巴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水生动物。在不少人印象中,与鱼有关或是谐音的词语,比如“连年有余”、“金玉满堂”、“鱼跃龙门”等,都是带有美好寓意的。
确实,从古至今,鱼都是吉祥美好的象征。早在原始社会,鱼就被先民们当作是神物,进而被崇拜。以鱼为原型创作的图案,也早就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了。
图|南宋 周东卿《鱼乐图》局部
一、早在远古时期,鱼图案已成为先民崇拜和寄托的重要媒介
生殖崇拜在原始时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这是因为的社会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随时都威胁着人的生命,人类的死亡率很高。而且他们对于自然界里的各种现象都不了解原因,也没有办法做出解释。对此,他们只能认为这世上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控制着这个世界。
因此,先民们开始寻找这种力量,开始崇拜某些他们认为比自己更能适应这个世界的事物,希望可以得到崇拜对象的庇护。而作为人类食物丰富来源的,并且有着很强繁衍能力的鱼,便是其中的一种崇拜对象。
图|北宋 刘寀(传)《落花游鱼图》局部
对于将种族生存以及后代繁衍作为头等大事的先民,对于生殖的愿望就极为强烈。所以鱼的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就是先民将其作为崇拜对象的直接因素。他们以为对鱼进行崇拜,就可以将鱼身上强大的生殖功能,转移到部落氏族里的女性身上,从而加强自身的生殖繁衍能力,壮大种族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先民们对鱼这种真实存在的生物,更加亲善,并开始把它绘制出来,刻画在器物表面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他们对于自然里某些事物的崇拜之情,寄托着他们希望融入大自然,与其他生命和谐共处,并且能够获得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望。
图|变体鱼纹彩陶盆
二、早期鱼图案经历了3个阶段的发展演变,即:自然写实——几何抽象——回归写实
鱼图案作为中国传统美术的一种艺术形式,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其被赋予的意义,因为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着。早期鱼图案的发展从自然写实到几何抽象,再回归到写实,主要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
1、原始时期的鱼图案从自然写实发展到几何抽象
新石器时期鱼图案的形式和内涵都非常丰富,其主要载体是陶器,绘制在陶器的外表面或者是内底。陶器的形状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从最早的圆底盆,到后期的碗、罐、壶、缸等都成为过承载鱼图案的物质载体。随着陶器的形态演变,鱼图案也会随之发生形上的变化。
图|新石器时期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三鱼纹》彩陶盆
原始时期的鱼图案,经历了从写实到几何抽象的发变化。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就有自然写实的游鱼图案。随后经过局部的变形,头部、身体、鱼鳍、鱼尾等部位开始向几何形变化,最终演变成由三角形和直线构成的几何形图案。
图|鱼图案的演变
另外,除了单一的鱼图案外,彩陶上还出现了鱼和其他物体的组合图案,比如鱼鸟组合图案,鱼鸟龙组合图案,人面鱼纹等。这类图案,它们不只是简单的图案叠加,还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涵义。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其寓意是不一样的。
图|新石器时期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人面鱼纹》彩陶盆
2、夏商西周时期的鱼图案从几何抽象,开始转回前期的自然写实风格
夏商西周时期的鱼图案,虽然不及新石器时期数量庞大、地位突出,但在其基础上仍有重要的发展,鱼图案的形态、载体和内涵较之前都更为丰富。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国家政权的出现,从夏开始,鱼图案的主要载体就变为青铜器和玉器。而且,青铜器和玉器有礼器的性质,其功能就会带有一定的政治成分。
图|商代的玉鱼
玉鱼的兴盛,源起于河姆渡的玉磺、玉块等玉器,在西渐过程中,同东南部的玉器、玉葬与西北部的鱼图、鱼葬不断融和,最终交融于中原地区。于是玉鱼成了玉葬与鱼葬混成的代表物。鱼所具有的化生功能,和玉石本身被赋予的加强灵魂不灭的功能,使得鱼图案在丧葬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而这一时期的鱼图案,不再是新石器末期的几何形图案,开始转回前期的自然写实风格。具体的图案变化是,鱼图案的主体部分保留其自然特征,夸张次要部分,使次要部分转化为装饰图案,但又不影响鱼整体的自然真实性。总体来讲,这一时期的鱼图案,受青铜器、玉器礼器庄重、肃穆气氛的的影响,其整体形象显得端庄、规整。
图|商代青铜器上的鱼纹
3、春秋、战国时期的鱼图案更加写实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玉器的使用量锐减,鱼图案也随之减少。这一时期其主要载体还是青铜器,少量存在于彩绘陶、帛画等。
图|战国 《人物御龙图》帛画
虽然这一阶段,社会动荡剧烈,但这反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开始关注于当下的生活以及自身的发展。反映到艺术创作上,就是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开始走向生活化、写实化,不再是商周青铜礼器神秘、凝重、繁缛的风格。而鱼图案在进入春秋时期以后,也更加写实,重点绘制鱼鳞的部分,更加有秩序感和密集感。线条以流畅的弧线和曲线为主,意在表现鱼的自然动势形态。
图|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鱼纹
另外,组合图案除了原有的鱼鸟、鱼龙、鱼兽等图案外,出现了大量以表现渔猎、攻占、祭天情形的生活画面,画面作分层排布,每一层表现内容不同。而鱼一般画在每一层的底部。总之,这一时期的鱼图案简洁精练,优美舒畅,活泼而富有生活情趣。
图| 表示渔猎、攻占的生活画面,
三、后期各种鱼组合图案演变出的4种美好寓意
太极阴阳鱼图案辟邪吗从上面可以看出来,先民对于神秘莫测的自然,始终保持敬畏的心态。而鱼崇拜文化的出现,则是填补了一部分空缺。经过后代演绎,鱼文化也不断被丰富,并最终演变出各种吉祥美好的寓意。
总的来说,根据鱼图案组合的不同,鱼在古代的美好寓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生生不息、功成名就、消灾求瑞和吉祥如意。
1、鱼鸟组合图案象征生生不息
鱼鸟组合是中国古代较为常见的图案。原始先民在生活中发现鱼在水中能随意游动,鸟在天上能随意飞行,就认为鱼的游水本领赋予了它通地的能力,而鸟的飞行本领赋予了它通天的能力。同时,鱼和鸟能够沟通天地,是天地的使者。
图|汉画像鸟衔鱼图案拓片
《易传·系辞传下》中记载,“天地絪缊,万物化醇,阴阳媾精,万物化生”。也就是说,早期先民认为天地交合,就是世间万物进行繁衍的关键。而天和地对应着阴和阳,阴和阳对应到图案中就是鱼和鸟。
法国哲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一书中指出:“在一切社会中人们都认为性关系与饮食之间存在着类似性,因为两性结合是食者与被食者的结合,都是通过互补实现的。这是交媾与饮食的最极端形式”。
从原始时期开始,以鸟衔鱼为主题的图案组合就隐含着早期的生殖信仰。在鱼表示女性意义的基础上,加上一只准备吃鱼的鸟(代表男性),这样就为鱼图案注入了阴阳交合的含义。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水鸟啄鱼图》陶壶等,都体现了这样一层含意。他们用鱼鸟组合代表的阴阳交合、繁衍子嗣的含义,来祈求部落氏族的繁荣昌盛。
图|新石器时期 《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
总之,鱼和鸟共同组成一幅祈求美好幸福的蓝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转变,鱼鸟图被赋予的意义朝着世俗化发展。从生殖崇拜的神化意义,最终转变成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吉祥象征。
2、鱼龙组合图案象征功成名就
鱼龙组合来自早期的图腾崇拜,龙作为最大、最神秘的形象,同样被人类赋予了特殊神能。甚至龙的地位远高于鱼,在此基础上,由求生殖、求阴阳转合的鱼图案又衍变出了“鲤鱼跳龙门”的鱼龙图。这种图案的转变源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希望借此可以实现化卑为尊的愿望。
图|商代青铜器商代鱼龙图
关于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在《三秦记》中有记载,“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渔苑杂谈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而“鲤鱼跳龙门”对应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唐宋时期开设科举制度以来,寒门学子高中,从而“平步青云”的变迁。另外,中国还有“望子成龙”的说法,这种思想的根源来自于“鱼”对“龙”的期盼和崇拜,给予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望。
以“鲤鱼跳龙门”为主题的图案,流传至今仍然存在着。在童鞋、衣服设计中有鱼绣,还有鱼形帽、鱼形枕以及各种鱼饰品。这些鱼绣图案,承载着父母、长辈们对孩子美好的期望。他们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像鲤鱼一样跃过龙门,最后功成名就。
3、鱼兽组合图案象征消灾求瑞
鱼兽图,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鱼与其他有祥瑞寓意的动物组合而成的图案。原始时期,先民认为能在自然界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祥瑞物,多种祥瑞物的叠加可以强化消灾求瑞的心理,是鱼兽图出现的前提。
鱼兽图虽然是不同瑞兽的合体,但其基本形体还是以鱼形为主。在构图方面,它是多个单体鱼的合体,如《山海经》中记述的何罗鱼,就是一个头十个身子。这种结构是在原始彩画上双鱼图、四鱼图的基础上进行夸张,表现出怪异、神秘的意味,这其实也就是先民对神秘强大的自然的想象。
图|何罗鱼形象
另外,除了多体合身,还有单体合身。这一类型的鱼兽图主要表现在仰韶文化陶罐上,有狗头、狗脚和鱼身的“狗鱼图”。在《山海经》中也有“鱼身而犬首”的鲍鱼,是吉祥的象征。还有鱼和人的复合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鱼。这种怪诞的构图,可以加强避凶、消灾、求祥瑞的功能。
总之,鱼兽图作为辟邪消灾的守护神,在原始时期就有消灾求瑞的象征,直至明清时期这种鱼兽图的免灾意识还存在。消灾求瑞鱼兽图的象征意义到了今天,还深深影响着现代人。
图|狗头鱼身现象
图|画家绘制《山海经》里的人鱼形象
4、鱼物组合图案象征吉祥如意
前面说过,原始时期的先民倾向于生殖崇拜,所以他们对那些多子、生命力强的生物都很有好感,会把它们作为崇拜的对象。而在先民们看来,多个图案组合比单个图案所表达出来的寓意更强。进而有了鱼物图这种象征“多子、贵子”的吉祥形象,与鱼一起搭配组合的有石榴、葫芦、莲子等作为生殖信仰常用的吉祥物。
在明清时期,鱼物图在人们的生活中就已经非常世俗化了。大到建筑装饰,小到日常的碗碟都有鱼的吉祥形象。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时候,鱼就不再只是停留在寓意多子多孙的层面上,而是一种祥和、喜气、吉祥的代名词。比如,鱼和桔子组合时,寓意“年年大吉”,鱼和莲、石榴、祥云组合时,寓意“吉祥如意”。
图|鱼和桔子的组合,寓意“年年大吉”
在明清以后,鱼的象征意义得到进一步的扩大,特别是鱼与其他的吉祥图案组合后,表达出来的象征意义就更为丰富。鱼物图始已经从生殖崇拜过渡到对丰收盛产的期许,继而又演变为对命运、财富的吉祥寓意。在现代艺术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比如寓意“吉庆有余”的鱼物图,在民间绘画、剪纸、刺绣、印染、陶瓷中被大量使用。
图| 寓意“吉庆有余”的鱼物图
总结:
古人对鱼的崇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社会行为。由于古代统治者总是将鱼与自己的合法地位紧密联系起来,导致这种看似平常的小生物,却成了人人向往与崇拜的对象。
由鱼崇拜而延伸出来的鱼图案,从原始时期发展至今,经久不衰,并和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了深厚的关系。鱼图案不仅是中国传统美术的一种艺术形式,还被赋予了吉祥美好的寓意,在现代生活和艺术创作中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