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乾之亨利
夬卦运势【原文】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象曰: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上六:无号,终有凶。
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笔记】
○姤、夬的卦象像日食的初始和结束。姤卦对应日食之初日月相遇,故“姤,遇也”;夬卦对应日食即将结束日月分离,故“夬,决也”,“决”有分离的意思。当夬卦之时,太阳的光辉再现,日蚀(日食)带来的恐惧烟消云散,故《彖》曰“健而说”;日月分离(决),于是天地又充满了祥和安宁,故《彖》曰“决而和”。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卦辞与先民的救日礼仪:
1.《尚书·胤征》:“瞀奏鼓,啬夫驰,庶人走。”这是夏代的救日仪式。先人认为日蚀是鬼怪吞吃了太阳,经过大半个时辰的击鼓呼号(孚号有厉),太阳逐渐复圆,危险过去,光明再现(其危乃光也),人们就认为是这种仪式驱走了侵犯太阳的鬼怪。
2.《左传·文十五年》:“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以昭事神、训民,示有等威,古之道也。”周朝的日食救日仪式,天子“伐鼓于社”,诸侯“伐鼓于朝”,是为了“责群阴”、“退自责”、“事神训民”,所谓“告自邑,不利即戎”也。
3.“利有攸往”的原始义是救日的活动不能停止,直到太阳复圆,所谓“刚长乃终也。”
★夬者,决也,五个君子与一个小人之间的终极决斗也。但要文斗,不要武斗,要以德服人,以德感化小人,让他最终也转化为君子,以成“时乘六龙以御天”的乾乾气象;而不是以武压人,因为“强扭的瓜不甜”,更不能以武灭之为快,这样一来,就卦不成卦,变成“五爻卦”了。再说了,杀鸡焉用牛刀,一个穷途末路的小人,用得着兴师动众五个君子一起上去舞刀弄枪地对付他吗?旁人看了也不好看啊、会贻笑大方啊,这样的话所谓的君子不是也成小人了嘛!所以说“不利即戎”也,否则就会“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生灵涂炭血流成河啊!黄寿祺曰,君子之决小人有其三要:
(一)扬于王庭,将其劣行公之于众,以表公正无私。
(二)孚号有厉,大声疾呼,声明其危害性,以诫谕众人警惕。
姤卦测运势(三)不利即戎,要智取,不要武斗,要以德取胜。
○《易》的两种观象顺序:
一是自下向上的观象顺序,夬卦下乾为健,上兑为说,说即悦,“健而说”,刚健而喜悦;一是自上而下的观象顺序,“决而和”,决断而和谐。夬卦上兑为决,下乾为和。“乾为和”源自《归藏·说卦》“乾为禾”。故“决而和”是自上兑决而下乾和的观象顺序。
《周易》的《大象传》都是自上而下观象顺序;而《彖传》主要以自下向上的观象顺序,兼用自上而下的观象顺序。当二者兼用时,一般是先自上而下,后自下而上,如:
蒙卦《彖传》“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山下有险”是自上而下观象,“险而止”是自下而上观象;
讼卦《彖传》“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上刚下险”是自上而下观象,“险而健”是自下而上观象。
○泽天夬卦与水天需卦的区别:
需卦《大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需,本义为祈雨,需为须,为等待。坎为雨为水,引申为饮食。程颐曰:“饮食以养其气体,宴乐以和其心志,所谓居易以俟命也。”等待的过程是很很烦的、很折磨人的,所以以“饮食宴乐”安抚平复烦躁的心情。
夬卦上卦为兑泽,东汉应劭《风俗通·山泽篇》:“水草交厝,名之为泽。泽者,言其润泽万物,以阜民用也。”故泽引申为恩泽、福禄。夬卦泽上于天,即福禄居上之象,圣人唯恐福禄不能泽及民众,故诫后之君子“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夬卦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夬卦卦义“刚决柔”,初九刚爻居刚位,故言壮,壮,盛也,处夬卦之初,离上六最远,又无应与,急于冒进“决柔”而不达也。又初九变卦巽为躁,为不果,故“不胜”。
○夬卦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夬卦卦辞“扬”(揚)字、九二爻辞“惕”字、“莫”字皆从“日”,于此可见夬卦与日食之关联。九二爻辞历来难解,盖“莫夜”为日蚀之引申,“莫”者,“暮”也。日蚀之时阴气侵阳,昼如夜也。“惕号”、“有戎”,救日之遗存也,救日时击鼓呼号、树旗幡、列兵戎,以压阴气,亦“刚决柔”之意。
○夬卦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頄,颧也。九三体乾,乾为首,纯阳则多骨,头面颧骨处是也。
“壮于頄,有凶”言九三自性之象,与初九类似,刚爻居刚位,“壮于頄”喻其决小人而怒形于色,刘沅所说“事未发而机先泄,凶之道也。”
“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言九三之他性之象,独自往应上六,犹如暂与小人周旋,待时而决。虽或有被小人所沾污,而为同侪所不悦,但终能决除小人而无咎害,可谓“善决”者也。
○夬卦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上六为夬成卦之主,九三应之,九五比之,两爻为“刚决柔”之主,爻辞皆云“夬夬”,九四独处三五之间,《象》曰“位不当也”,与上六无应比,因而行走趑趄难进。
夬卦与姤卦互综,夬卦九四似姤卦九三,故爻辞皆有“臀无肤,其行次且”。
九四进入上卦,上卦兑为羊,兑卦的主爻是上六,夬卦的卦义是“刚决柔”,羊本是柔顺之畜,然其发飙时正象上六之小人,兑卦有上中下三爻,上爻阴爻偶数为头之双角,中爻为前身,下爻为后身,九四处后身正是驯羊之“关键”,驯羊不可当其前挽拽,而是从后鞭策而纵之,所谓顺水行舟、顺手牵羊,故《彖》诫以“告自邑,不利即戎”,刚决柔,可顺而不可逆也。然而九四这小子位于柔位而失正,象征是个生手,刚爻冒进,遂导致“臀无肤,其行次且”而后悔。下乾为长者,上兑为言,变卦坎为耳病,九四不中不正,无应无比,于嘉言充耳不闻,故《象》曰“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夬卦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上六小人,位于宗庙之位,掌握着政教话语权,下应九三,代表有内应,乘刚九五,倚仗君权,故上六象征危害社稷的大奸雄,非等闲之辈也。所以九三“君子夬夬”、九五“苋陆夬夬”,皆因九三、九五被上六或应或乘,被上六所迷惑、左右和控制,导致意志不坚、犹豫不决、行事反复、夬之又夬。但九三、九五又都处于夬卦“刚决柔”的大环境之中,时势不容退缩,且九三刚爻居刚位、九五既中且正,虽有反复,但最终还是走正道中道而“利有攸往”,故终获“无咎”矣。
○夬卦上六:无号,终有凶。
上六虽处穷尽之势,然九五与之比,九三与之应,上六有应有比,位于宗庙,象一位有宗教和公族势力的小人,此所以《彖》多警戒危惧之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