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驴跟马跑
如何增加考试运气以其努力,而最终取得成果,这种“能力主义”论,是当今世界,评价人的标准。日本社会也盛行着“自我责任论”。其实这些都潜在着很多问题。
为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实力也是运气,能力主义是正义的吗?》的作者迈克尔·桑德尔,和日本小说家平野启一郎进行了60分钟的特别对话。读来感觉有道理。
中国的孩子们与其父母们都承受着同样巨大的压力。故转译如下。
平野:
接下来,我想把话题转移到如何克服“能力主义”的话题上来。
桑德尔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法,其中之一就是“抽签”。
实际上,日本国立大学附属中小学的入学考试,传统上有导入抽签的情况。
关于这是否真的具有功能性,有些人持怀疑态度。
即使有抽签,要达到可抽签的位置,孩子们最终还是要拼命学习,监护人也会过度介入(父母教育)。
而且,那些努力学习并抽签合格的人,不仅不会谦虚,反而会越来越看不起别人,认为“自己既有实力,又有运气”。
相反,好好学习的人,不但要接受考试,并且还要再接受抽签失败的可能。这不是将对其人生产生更大的挫败感,或更加加深其对社会不合理的怨恨吗?
关于桑德尔先生提出的“抽签”这一想法,能请您再说明一下吗?
桑德尔教授: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当然,我并不是要推行宿命论。强调运气的作用,并不是要否定、拒绝人的主体性,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塑造自己未来的重要性。
我认为,应该把“抽签”的提案,和人的命运是超出人类控制的想法,区别为不同的问题来对待。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通过“抽签”的导入尝试解决的问题。
关于高等教育,我认为不仅是美国,日本也一样,在东京大学、哈佛大学等顶尖大学的入学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学生,大多来自富裕的家庭。可以说这种偏向性很大。
在美国排名前100位的大学中,70%的学生来自(按收入规模)排名前25%的富裕家庭。70%哦。
另一方面,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有多少呢?只有3%左右。
这还是在任何人都可以提出申请入学的情况下的事实。
关于日本顶尖大学的家庭状况,我也看到过类似的统计。如果错了,请告诉我。
日本也和美国一样,给人的印象是顶尖大学的学生偏向于富裕家庭。
在“能力主义”社会,人生的机会取决于能否考上顶尖大学,其中一个弊端就是给年轻人带来巨大的压力。
为了考试,参加填鸭式的补习班,也会承受来自父母和老师的要求取得好成绩的压力。
从小开始的这种强烈的压力,尤其对高中生等年轻一代有害。
这种巨大的压力,对于通过考试的学生来说,也会让他们产生人生成败全靠自己努力的想法。成功入学的时候,合格的学生就会相信,正是自己的努力才取得了合格。
于是,在入学考试中落榜的学生就会产生“都怪自己才失败了”“都怪自己不够努力”。
于是我提议了“抽签”。
我的用心是希望,让哈佛大学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们,也能够意识到,入学考试的顺利,与运气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我也希望,那些在入学考试中落榜的学生也能知道,这是超出自己控制范围的多重因素造成的。不合格的责任不只是自己。
我提议,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这样的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可以让充分满足入学标准,有努力学习的能力,对周围同学的学习也能贡献的学生中(即上万名考生的学生中),再“抽签”决定是否可入学。
通过让他们抽签,至少让属于这一群体的考生和家长们意识到,并非一切都取决于努力,任何情况下都必然与运气有关。
抽签能突出运气的要素。
但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如果与学习能力完全无关,也能合格的话,那么这种单纯的“抽签”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因为那样就失去了教育本身所带来的意义。
但是,如果能确保一定程度以上的学习能力水平,我就会把“抽签”引入入学考试。
这是一个褒贬不一的提案,被我所在大学的很多人,甚至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驳回了。
平野先生是怎么想的呢?
平野:
我认为这是非常有趣的想法。其实之前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日本的国立大学的附属学校要引进抽签制度,但听了桑德尔先生的话,我终于明白了。
日本由于少子高龄化,孩子的数量越来越少,作为商业形式的教育产业,如果不从高收入的父母家庭获取更多的资金,就无法维持经营。高学历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在补习班的任务会越来越多,可能会被逼到您刚才说的那种状况。
因此,实际上,被称为“胜利组”的人也绝对不幸福。他们想强调这种努力的心情,某种意义上也很能理解。
在这里,我感到非常困难的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告诉孩子,你的人生是可以通过努力开拓的?或者还是应该告诉孩子,在什么地方总是会被命运的东西支配着,所以不一定能战胜它呢?
面对未来,我们愿意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能做到”。但是,越是相信这样,越是在不顺利的时候,“明明都说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这样的后悔,沮丧就会变得越是强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未来,命运论是使人失去了希望的。但在接受自己方面,我觉得命运论是有可以安慰心灵的一面。其实我在《演奏会的结尾》这本小说里,也有这种观点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