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睡前读诗词
官运小说隐士初唐时期,诗风华而不实。幸而有四杰、陈子昂一扫六朝以来的颓靡之风。但是到了中宗神龙、景龙年间,诗坛有故态复萌的趋势。此时,出现了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张九龄.
张九龄有着两重身份,他是唐玄宗的宰相,也是诗坛的名宿。作为诗人,他的诗歌一扫六朝以来虚伪的宫廷文学习气,为众多诗人作出表率。作为宰相,他赏识和提拔了众多优秀诗人,使得唐诗的变革和发展得到有力的延续和推进。
《感遇·其一》就是张九龄的代表作。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的样子。桂华,即指桂花。皎洁:洁白。联系诗歌的题目不难看出,作者是借兰花与桂花等植物,既而抒发自己的感想与思考。
小说,官运第一句话是说,春天的时候兰花的叶子长得很茂盛。秋天时候桂花开得洁白。生意,即生机。自尔:从此。第二句话是说,因为有了兰花和桂花,春天和秋天成了美好的季节。
林栖者,指山林隐士。坐:因为。第三句话是说,谁知道山林隐士闻到兰花和桂花的芬芳而感到喜悦。本心:天性。最后一句话是说,花草树木有自己的天性,不是为了让人们摘取欣赏而存在的。
这首诗歌写于737年,作者因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从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的核心。长史,是一种幕僚性质的官员,无实职。两者之间的差距可想而知。如果换做普通人,应该会忙着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然而,作者毕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只淡淡说了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作者自比兰花与桂花,要和兰桂一样,遵从自己美好的天性,而不求人赏识。
作为一名宰相,他必定追求的是经国之大业。然而,另一方面,他虽立志建功立业,但是不愿为此阿谀谄媚。
那么作者所说的“阿谀谄媚”到底指的是怎么一回事呢?
张九龄,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开元十三年(725年),张九龄遇到了自己仕途的转折点。唐玄宗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负责祭祀大礼事务的张说(没错,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举荐贺知章的那位)被御史中丞宇文融弹劾。张九龄也因此受到牵连,改为太常少卿,不久调出京师担任冀州代理刺史。后改授洪州(南昌)都督,不久又转授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
之后,张九龄被召入京,重新受到重用。但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被宇文融的同盟李林甫排挤,遭罢相。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牛仙客是李林甫的同盟),贬为荆州长史。
总之,张九龄遭遇了是官场上的党争。李林甫担任宰相时候,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引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而张九龄不愿意与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以诗明志。
我们暂且不论唐朝的衰败是否该由李林甫背锅,也不用古代的“忠奸论”一刀切的看待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斗争,但我们需要肯定的是张九龄作为一个诗人和宰相,都显示出了自己的品质以及治世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