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26岁。
26岁,四舍五入一下就30了。
出走青春期8年,离开象牙塔4年,他们的体力、精神力都迎来了断崖式的下跌,丧失了通宵聊人生理想的勇气,也没啥起个大早改变世界的浪漫想法。在循环播放的生活日常中,他们上班、加班、睡觉,无论休息多久都还是觉得疲倦,浑身上下都浮现出“初老”的症状。
问,上一代人的26岁,不也在接受自己更老的事实?不也在找个人搭伙过日子,然后忘记其他所有的选项?不也要选择一个城市度过自己余下的六十载人生,然后放弃想象自己在别的城市会有怎样无限的可能性?
26岁的第一天,是人真正成年的日子。不管哪一代人都会在他们26岁到来的时候,顿悟这世界不大明亮的底色,而自己才是那串不太圆润的珠子,生活动不动就说“嗬,好家伙,盘他。”
93年出生的他们,今年也26了,不再年轻。挤在通勤必经的地铁站中,他们的一边是一眼就能望穿的传统生活,一边是现代社会带来的更多未知选择,好难啊……
26岁,我连年轻也没有了
小敏
带着黑眼圈和鱼尾纹,还要努力保持眼睛亮晶晶。
“25岁之前,我除了年轻什么都没有,到了26岁,我连年轻也没有了。”
临近年关,一年一度的亲友拷问大会还未展开,我就已经知道春节的剧本怎么写了。
在长辈眼中,你就是幼稚的“老大难”,就像街边怎么都卖不出去的尾单,还死撑着既不打折,也不搞搞什么“最后三天”的营销。
三姑六婆推荐的相亲对象,只共同符合了这些标准:“异性”、“能大概赚点钱(多少就别说了)”。原来自己加了亲戚滤镜的人眼中都只值这个市价,冷冰冰的事实瞬间成为了扎心的老铁。
小朋友喊我阿姨,也早就学会放弃挣扎,坦然接受了。强迫一个小你二十岁的小孩叫你哥哥姐姐,说真的,自己都觉得矫情。公司新人都是96、97年的小朋友,满口姐姐地称呼我。虽然是该收起敏感的玻璃心,真心相信他们对自己的尊敬,但还是更希望他们能在“姐姐”前面带个“小”字。
偶尔在网上搜索26岁,尽是些“26岁女子心脏停跳72小时”“26岁年轻母亲胰腺癌晚期去世”的新闻,感慨世事无常的同时,我赶紧给自己卖保险的朋友打电话,买一份安心。
健康已经不起挥霍,跑多了医院之后同龄的朋友都学乖了,每年固定体检,女人开始关心卵巢,男人开始关心发际线。冬天露大腿光脚踝这种事就交给十几二十岁的小年轻们,毕竟他们并不care什么叫风湿病关节炎和老寒腿。
26岁的我,还是一事无成
小明
加班狗,加班狗,就是在说我吧。
近几年,我越来越害怕知道邻居家在做什么?他们可能名校毕业了,年入百万了,早早当上CEO赢娶白富美了,最不济的也买房买车儿女双全了,这都和我没多大关系。
如今26岁,毕业三四年,换过一两份工作,原来以为自己混的不好是环境问题,换了工作却依然混得不好,猛然发现原来冤枉了前公司,自己才是前途坎坷的罪魁祸首。
网络上满是“月薪**跳槽划不划算?“”26岁转行晚不晚?“”我26岁学**还来得及吗?”的种种困惑,工作这艘上不去又下不来的贼船,真让人进退两难。
想起刚毕业的时候,自己每天打鸡血,斗志昂扬,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做,加班都傻乐呵。现在到点就下班,懒得接触新鲜事物,也懒得交新朋友。
作为没钱没车没房的三无人员,最怕朋友突然的关心。财神爷太忙没空理我,红线被月老拿去织毛衣,梦想的生活和现实大概只差了一个筋斗云的距离,不论回答什么都要避开朋友情不自禁流露的同情目光。
自己主动从朋友圈人间蒸发又怎样呢?老妈还会把马云、扎克伯格、甚至周杰伦26岁的时候在做什么的推送转发给你看。
26岁的我,开始怀疑人生
小麦
能有多少李大仁?
网上曾经热议“27岁定律”,说男女在这个阶段分出了两条岔路,越走越远,很多情侣都选择27岁在这个时候分手。
对象与自己步调是否一致,对于未来是否有共同的想法,家庭观婚姻观世界观是否统一,这些问题都抛给了26岁的我。我不知道自己的选择,会把未来导向冲突,磨合,还是妥协,只能陷入无穷无尽的不确定和焦虑中。
坚守这份似有似无的感情?太过对不起自己。
发展新恋情?《我可能不会爱你》程又青的初老症状第八条说——懒得从头交代自己的人生了。
年少时,世界是自己的,人生是有无限可能的,走进26岁,就不可以这么作了。我用这些小确丧安慰着自己,看清了现实,就不容易对现状太过失望,同时也知道不要浪费无畏的精力,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26岁,全世界都在向我卖焦虑
小薇
上课就是你戒不掉手机的借口吧。 图/全景网
越来越不喜欢上网看新闻,除了职场寒冬、社恐、社畜、90后老了,新媒体小编就没选题了吗?到底是我们真的焦虑,还是社会“觉得”我们焦虑?
网络是26岁的放大镜,将我们这些可怜人发酵、炒作,还直播给别人看。这样能换了流量,掌握商机?得了吧,可怜人就别为难可怜人了。
各种人生导师还一边制造恐慌,一边充当救世主,先以免费的知识降维打击,然后在接近核心价值的路上竖起壁垒,预知后事如何,且请付费。
付费成功的那一刻,学习的欲望是空前饱满的,虚妄的梦想也得到了满足。然而交了钱,有谁能坚持学习呀?谁又能通过这几节课改变人生啦?
劣质成功学都喜欢画大饼,各种鸡血振奋人心。白岩松在演讲中说,“大家都在谈方向,有多少人在找方法?”最终我们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觉得过不好这一生。
泛滥的焦虑,可以是单纯的情绪,也可以是获利的工具,因为这种情绪驱动着你感到压力,进而走入设计好的狩猎区。所以26岁成年的第一步,我们是不是应该有自己的遴选信息和批判吸收的能力。不要莫名被焦虑吞噬了自己,迷乱了步伐。
成熟本来就是G点变高的过程,蔡康永在一次访谈中说过,“成长了之后不再那么眷恋廉价的快乐,而比较在乎的是隽永一点的喜悦。”关心更广泛的人事物,顶着压力野蛮生长积攒资本,放眼退休后的舒坦未来,这难道不是一种值得感激和庆幸的进步?
?
撰文 | 虾某人、麻酱
图编 | 麻酱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