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乙酉”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很困惑。其实,在古代,我们中国人就有个“蒙难日”,也叫“蒙难节”。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人认为“乙酉”就是农历的三月十五,而农历中又有两个月是属于春节和清明,所以有了这样一个说法。而到了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也一直在以清明节作为其新年开始的日子。在日本人眼中,中国人对清明节的认识和对待日本的态度一样——不喜欢过这个节日。所以他们认为春节是一个传统节日,必须要庆祝一番才行。
1.乙酉为什么叫蒙难日?
中国古代,很多人都有一个说法——三月十五为“蒙难日”,这是因为这个月是春节和清明的时间。而在这两个节日之间有一个特殊的节日——春节。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远古时代,每年的农历三月都会有洪水泛滥和瘟疫流行,所以才把这两个月定为“蒙难期”。而在《史记》中就有记载说:“尧之治天下,以五谷为天子;舜不治天下,以玄德为天子。”
2.为什么清明节不被认为是春节的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最早的一个就是春节,而其他几个节日都是在农历的正月里。而清明节并不能算作一个传统节日,这是因为清明节本身和春节之间有很大差异。因为从春秋时期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采用农历来计时了。而当时,我国的历法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但就是这样的一种历法,却不被认为是传统节日。
3.为什么“丙戌”改成“乙酉”?
关于“丙戌”改为“乙酉”的说法,最早见于明代刘基的《群书治要》中。该书记载:明代中期,为防蒙古人南下入侵,明***规定:“凡遇甲子乙卯皆行禁卫”,以防止蒙古人南下。因为甲子年正是丙戌年,所以才将丙戌年改成了乙酉年。而在清代嘉庆年间的《续修四库全书》中,却没有任何记载“丙戌日”改为“乙酉日”这一说法。那么,清朝为什么不将丙戌日改成乙酉呢?这是因为清朝在推行大一统的统治时,并没有把“辛亥”改为“壬寅”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