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属相排位,十二生肖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年份纪年方法,它由十一个动物和一个虚拟的神话动物——龙组成。十二生肖的排位顺序按照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排序,是根据这些动物的出现顺序来决定的。首先是老鼠,然后是牛,之后是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具体分析请看下文。
十二生肖属相排位顺序解析
十二生肖属相排位1、子鼠
子时(23时至01时),鼠趁夜深人静之时,频繁活动,故称“子鼠”,排第一。
夜半,也叫子夜或中夜,是中国传统的十二时辰系统中的第一个时辰,它持续从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在中国的十二时辰中,子时是首个时辰,从晚上23点开始一直到凌晨1点。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公历的时间标准,在零点之前的时间被认为是前一天,而零点之后的时间被认为是次日。鼠在这段时间是最活跃的,因此子时也被称为鼠时。
十二生肖属相排位2、丑牛
丑时(01时至03时),农家常在深夜之时挑灯喂牛,故称“丑牛”,排第二。
丑时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二个时辰,也被称为鸡鸣或荒鸡。它的时间是从上午1时到上午3时。在古代,人们根据鸡鸣而起,丑时正好是天将明未明之时,人们在这个时辰开始准备迎接新的一天。而牛在丑时吃完草后,准备开始耕田工作,因此这个时辰被称为丑时。
十二生肖属相排位3、寅虎
寅时(03时至05时), 老虎昼伏夜行极为凶猛,故称“寅虎”,排第三。
寅时,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指的是夜与日交替的时刻,具体是凌晨3时整至凌晨5时整。这段时间正逢老虎最为猛烈的时候,因此被称为寅时。
十二生肖属相排位4、卯兔
卯时(05时至07时),兔子出窝吃带有晨露之青草,故称“卯兔”,排第四。
卯时,又称日始、破晓、旭日等,是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时间段,通常在早晨5点至7点之间。它是古代官署开始办公的时间,因此也被称为点卯。由于这个时段正是太阳从朝暝中冉冉东升的时刻,因此也被称为日出。所以,卯时这个名称就是由于这段时间恰好处在太阳升起的时候。
十二生肖属相排位5、辰龙
辰时(07时至09时),龙腾云驾雾,故称“辰龙”,排第五。
辰时又称为食时或早时,指的是早晨7点至9点之间的时间段。在古代,辰时也是人们吃早饭的时间,所以被称为辰时。
十二生肖属相排位6、巳蛇
巳时(09时至11时),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称“巳蛇”,排第六。
巳时,又称隅中,是十二时辰之一,也叫做日禺等。它是指上午9点到上午11点之间的时间段,临近中午。这个时段是蛇隐藏在草丛中的时候,所以被称为巳时。
十二生肖属相排位7、午马
午时(11时至13时),马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排第七。
午时即日中,也称为正午或中午,指的是上午11时至下午1时。而正午十二时又有平午、平昼、亭午等别称。像宋代苏舜钦在《紫阁寺联句诗》中写道:“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意思是指正午时太阳最烈,天空中的雾气弥漫。传说正午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开始产生,因此将午时与马联系起来。
十二生肖属相排位8、未羊
未时(13时至15时),正是放羊之时,故称“未羊”,排第八。
未时,是指太阳开始偏西落下的时间,也被称为日侧或日映。在这个时段,通常是午后,人们可以小憩、纳凉和休闲。这个时间段是一天中最舒适的时刻,因此被称为未时。
十二生肖属相排位9、申猴
申时(15时至17时),猴子喜此时啼叫,故称“申猴”,排第九。
申时,又称时正,也被称为哺时、日哺。晡时是十二时辰中的一个时辰,即下午3时整至下午5时整。猴子喜欢在这个时间段里啼叫,因此被称为申时。
十二生肖属相排位10、酉鸡
酉时(17时至19时),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排第十。
酉时,又称日入,指的是太阳落山的时候,也可以称为日落、日沉或傍晚。(一般是下午5点到下午7点)这段时间,鸡开始回到鸡舍,所以被称为酉时。
十二生肖属相排位11、戌狗
戌时(19时至21时),狗卧门前守护,故称“戌狗”,排第十一。
戌时是指每天的19时至21时,也被称为黄昏。在这个时段,太阳已经落山,但天空还未完全黑暗。此时,天地变得昏黄,万物变得朦胧不清,因此称之为黄昏。狗从这个时候开始守卫门口,所以也称为戌时。
十二生肖属相排位12、亥猪
亥时(21时至23时),听见猪拱槽之声,故称“亥猪”,排第十二。
当天气逐渐变冷变黑,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开始进入休息的状态。这个时候的夜晚已经很深,人们都已经熟睡。在农历中,这个时间段被称为亥时,也被称为人定或者定昏。在这个时候,人们都安静下来,陷入了沉睡之中。与此同时,猪也是在这个时间段里安静地睡觉。因此,亥时也被用来形容猪在夜间入睡的时候。
十二生肖由来
我国古籍中记载,我国古代的中原地区,最初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10个天干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合来纪年。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游牧则以动物来纪年。《唐书》中记载:“黠戛斯国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另外,《宋史·吐蕃传》中也记载说,吐蕃首领在叙事时,以物纪年,所谓“道旧事则数十二辰属日,兔年如此,马年如此。”以后,在中原同少数的交往中,两种纪年互触合形成现在12生肖。正像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指出的那样,“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这种关于12生肖来历的解释,已经被许多人认可。
十二生肖排序的由来故事
据传说,有一年,玉皇大帝过生日,他下令要求所有的动物在正月初九这一天前来祝贺,并决定选定十二种动物来守卫通向上天之路,并按年份轮流值班。
故事源于中国的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每年的生肖顺序按照它们在玉皇大帝生日时报到的顺序来决定。
这些动物因为被选中而感到非常荣幸,它们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需要守护好通往上天的道路。因此,它们都严守纪律,按照轮流值班的规定,每年在自己的生肖年份里尽心尽责。
这个传说也是中国农历中十二生肖的由来之一,每个人的生肖与对应的动物年份有关,被认为与祝寿活动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在中国的农历新年期间,人们会互相拜访,祝福对方生日快乐,并祈求新一年的好运。
这个传说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同时也体现了尊重和纪律的价值观念。
据说,传说中老鼠和猫是邻居,但通常体型庞大的猫经常欺负体弱的老鼠,老鼠对猫往往只能忍气吞声而不敢说出来。而猫有一个贪睡的毛病,当收到玉皇大帝的命令后,老鼠感到非常高兴:报复猫的机会终于来了。果不其然,猫敲响了老鼠家的门,请求老鼠在给玉皇帝祝寿的时候叫醒它一起前往,老鼠欣然答应。为了报复猫,初九这一天清晨,老鼠悄悄地出发了。
老鼠虽然起得很早,跑得也很快,但是当它来到宽阔的河边面对汹涌的河水时,它感到很焦虑,只好坐在河边等待其他动物过河时,借助它们的力量过河。等了好一会儿,最早出门的牛默默地一步一步走到了河边。老鼠趁着牛进入水中的瞬间,敏捷地跳到了牛的耳朵里。牛通常被称为憨厚善良,乐于助人,对老鼠这样的投机行为毫不在意。成功渡过河后,老鼠觉得躺在牛耳朵里又舒服又省力,所以没有打算跳下来。快到中午时,牛载着老鼠来到了玉帝的家门口。就在牛刚要进门的时候,老鼠急不可耐地从牛耳朵里窜了出来,抢先跳到了玉帝面前。就这样,老鼠最终获得了第一名。而载着老鼠一路走来的牛只得了第二名。之后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分别陆续到达。猪虽然很笨,但也按时到达,排在第十二名。玉帝按照它们报到的先后顺序赐封它们为每年的值位生肖,确定了十二生肖的顺序。
星宿说
古人将黄道与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星宿,代表一种动物。这些二十八宿也与生肖有对应关系。明代的王鏊认为,二十八种动物配属二十八星宿,并以七曜(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统之,形成了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的格局。清代的李长卿在《松霞馆赘言》中认为,二十八宿配动物即前十二属加一倍者,如亢金龙、辰官附属木蛟。这体现了以十二生肖为基础凑齐二十八种星宿动物。然而,这种说法的记载晚于十二生肖,可能存在一定的附会。
岁星说
根据《玉函山房辑佚书》的观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肖和辰相理论,我们可以推定动物的兴衰与木星年有关,并形成了十二生肖和十二辰相的对应关系。
根据《玉函山房辑佚书》的说法,木星十二年的周期可以确定年度支序。关于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繁衍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存在周期性的规律。不同年份的生活条件对于食草动物和肉食杂食动物来说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出生在不同年份的人可以模仿那些当年生长旺盛的动物,形成了十二生肖的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生肖观念中,每个年份都与相应的生肖动物进行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可以追溯至古代。同样地,中国传统文化中,辰相是指地支与天干的组合,也与十二生肖有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被认为与木星年的周期有关。
因此,基于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的观测结果以及古代文化中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动物的兴衰和木星年度有关,从而形成了十二生肖和十二辰相的统一。
图腾说
原始社会中的先民通常会选择某种动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的图形作为他们氏族的保护神和标志,也就是图腾。在《山海经》中,人和野兽的混合形象就是古代各地的图腾神的代表。比如夏族的图腾是熊或鱼,商族的图腾是玄鸟,周族的图腾则有龙、鸟、龟、犬、虎等多种说法。而十二生肖中,除了龙是虚幻的存在,其他的动物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来满足人们的经济需求而饲养的动物(马牛羊鸡狗猪),另一类是一定程度上会骚扰人类生活,让人们心生畏惧的动物(鼠虎兔龙蛇猴)。因此,这些动物被用来作为氏族的标志,被崇拜和崇敬。
民族学者刘尧汉通过研究彝族的图腾遗迹,推测出了“十二兽历”的来源。桂西彝族和毛道彝族的十二兽历法将人与纪历中的十二种动物列为同等地位,“这反映了原始人类在思想意识上将人和动物视为不可分割的一体,这种观念在现实中留存至今。”到今天,彝族仍然使用十二兽历来纪日,并且在一些集市上,也用十二兽的名字来命名街道(例如虎街、兔街)。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这里所说的是各个部落的图腾,而不是真正存在的降龙伏虎的本领。十二生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这个解释是相当有说服力的学说。
外来说
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提到,北方的人们起初并没有使用子丑寅卯这样的十二地支,而是将鼠牛虎兔等动物用来区分年份,并且这个习俗源自外国传入中国后流传开来,后来经过时间的推移,逐渐被中国人民接受并延续下来。这就表明了生肖在中国的起源可追溯到其他地区的影响。
在郭沫若的《释干支》一文中,认为中国的十二生肖最初源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后来汉代西域诸国仿照十二宫而创造了十二生肖。与此同时,古希腊、古埃及、巴比伦等古国也存在类似的十二生肖,只是动物不同,因此可以推测中国的生肖并非独创。然而,秦代简牍的出土证据推翻了这一说法,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动物崇拜,进而加强了图腾说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