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作者:欣媒社
雷地豫卦财运详解施怀德
【题记】良渚文化,距今530
0年至4500年,其中心地带处于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评价它,为“东亚和中国5000多年前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若此,距今11400年至8400年,中心地带处于长江下游钱塘江流域金衢盆地的上山文化,不愧为“东亚和中国”,乃至世界“10000多年前史前稻作文明”起源地。同时,由日前良渚遗址应用类新成果“陶文”的发布,文乎郁乎,脉承万年,我们也自然想到了关于万年上山“陶文”雷地豫卦的基因解码。
数字、符号、文字和字母,乃至
知识与思维方式,总源皆于《易经》。万年上山初民在陶器上刻划的“陶文”雷地豫卦,不是记录声音,而是记录上山人的一个思想或者一个概念,表达一种语意,用来沟通人和神,人和天的。
在“文字”概念中,文是文,字是字,文、字是两码事。我们要识字,那就要先识文,“不识文,无以识字”。所以要先明白“文”和“字”的区别,古人在这点上,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叫“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所谓“独体为文”是指画出来的这个符号,你再往下拆解,就成了笔画了,就什么也不是了,这种就都属于文。比方说这个“人”字,它就是个“文”,一撇(丿)一捺(乀 ),再拆解,成了撇、捺,成了笔画。再比方说树木的“木”,它是横竖撇捺,这也是“文”,是画了棵树木的形象。如果两个“木”,那就是树林的“林”,它由两个“木”组成,它就属于“字”的范畴了。像万年上山初民在陶器上刻划的“陶文”雷地豫卦也一样,“一画开天”,“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生一,一生二,……”“太极生两仪,……”所示的阴阳刻划纹饰皆为“文”,而数画合体,象“雷”象“地”,喻“震”喻“坤”,即成“豫卦”,成具有象征意义的“陶文”和卦画“字”了。
由是,对万年上山“陶
文”雷地豫卦作基因解码,有三大文化意象和意涵值得关注和研究:
一、太阳部落,位处东方
雷地豫卦是什么卦雷地豫卦,在易经里,震为雷、为出、为东方。世界稻作农业文明起源的第一缕曙光,在“东南海内,钱塘东源”“瀫水之东,长山之阳”,位处世界东方一一《山海经》所载的“乎(乌,太阳)勺(上)之山”东阳大盘山“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一个以稻祖太阳神为崇拜信俗的万年上山“太阳部落”出现,这绝非偶然。万年上山文化,脉承5000年良渚陶器上刻写的,例如:田、丰、目、日、井、人、工、爻、卜等“陶文”,在世界东方万年上山精美绝仑的彩陶器上,出现具有太阳信俗崇拜的文化符号,且堪称世界第一的彩陶太阳纹饰图案(即“陶文”),这也绝非偶然。
二、太阳部落,万物合乐
雷地豫卦,由坤卦和震卦组成,下坤上震,坤为地,为顺;震为雷,为动。雷依时出,预示大地回春。从卦象上看,坤为地在下,是“太阳部落”万年上山万物生长之处,震为雷在上,雷在沉寂的“太阳部落”万年上山的大地上发生轰鸣,表明春天来了,给万物带来了生机,蕴含和传递了万年上山“太阳部落”“吃有上山米(稻谷),喝有宴饮酒(麴酒),玩有彩陶(易彩陶)艺,乐有祭神(稻祖太阳神)坛”熙熙然万物合乐的文化意涵和信息。
三、太阳部落,祭
礼萌发
雷地豫卦,其《象》中这样解释豫卦:雷出地奋,豫。先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意思是说,雷地豫卦《象》中指出:雷从地下出来,万物振作,这就是豫卦。上山初民,或云万年上山“太阳部落”首领学习这种精神,制作宴饮祭祀之乐来推崇道德,并以隆重的仪式向稻祖太阳神祭祀,连带也向祖先作祭祀。羲皇生活,上山有礼;祭礼萌发,文明肇现矣……
(作者为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六届副主席、金华市政协六届文史委委员、金华山文化研究院院长、文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