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稀有照片上色:1944年初,进行进行反坦克训练的几组德军反坦克分队
提示:本文中所有上色照片,均由“利苍侯爵”,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的常先生纯手工修复上色,若欲转载请提前私信沟通,并注明出处与作者,盗图必究。
1943年初,在北非作战的德军缴获了一批美制“巴祖卡”火箭筒并将一部分送回德国作为样品,随后德国的军工专家们对这种火箭筒做了研究和改进。他们设计的新型弹头相比巴祖卡具有更好的穿透能力和杀伤力,而且改进了弹头的点火方式。
图1:一名使用“战车噩梦”反坦克火箭筒进行瞄准训练的德军,他身着包裹全身的,全新的破片迷彩服,戴着防毒面具和钢盔,以及厚手套。
图2:另一组反坦克分队正在雪地中进行机动训练,训练反坦克分队在作战中的协同,转移,和紧急应机动作。手持反坦克火箭筒的德军同图1中人一样,也身着全身型破片迷彩服,戴着防毒面具和钢盔,但他身上的迷彩服似乎是使用过一段时间的了,与图1相比明显更旧一些。而负责装填弹药和携带弹药的副射手则没有穿着迷彩服和防毒面具。
图3,大概是图1中的射手那组反坦克分队,看动作应该是刚刚从散兵坑中出来,向前方移动中,主射手的装束前面已经描述过,副射手也身着全身型破片迷彩服,但是没有戴防毒面具和头盔,似乎还携带了一把用于自卫的冲锋枪。
图4:这是叒一组正在雪地中训练的德军反坦克分队,这张照片中的德军与前面不同,二人没有穿着迷彩服,都是穿着常规的冬季长大衣,主射手戴了防毒面具,还穿着绑腿短靴,而副射手正在装填火箭弹并打开引信。
可能有人会奇怪,为什么要戴着防毒面具,难道是训练的地方太冷了吗,其实不然,这并不是出于防寒的需要,主要是出于“坦克杀手/战车噩梦”的早期型号的缺陷而为之。
由于“战车噩梦”在发射时,火箭弹弹头的推进剂燃烧产生的高温尾焰,是有一定的毒性和较大的喷射范围的,因此在使用早期无防盾的型号时,德军规定火箭筒射手需要佩戴防毒面具,身穿防护服,以避免火焰灼伤和推进剂产生的有毒气体的伤害。
后来的新型号,就简单粗暴地在发射管上安装了一块护盾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火箭筒体积过大,不便携带和隐蔽的问题。
安装了护盾的后期型
喷涂了伏击迷彩的带护盾的后期型
照片修复上色为劳动成果,版权所有,转载借用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感谢
@烟雨蒙蒙未沾衣 提供原照片